“制作上的精品化,不代表就是精品剧”

2020年08月06日 08:07    来源:文汇报    张祯希

  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见面会昨天举行。电视剧单元评委会主席郑晓龙率演员何冰,编剧、制片人李潇,导演沈严,演员殷桃等评委会成员亮相。

  “现在不少‘精品剧’,多指制作上的精品化,并不代表这部剧本身就是精品。”网生内容的大量加入,让中国剧集市场愈发繁荣,但在见面会现场,郑晓龙以犀利的评论对当下国剧市场提出更高期待:“无论电视剧还是网络剧,不光要在投资、制作上下功夫,更要在讲好故事、挖掘人性方面进行深耕,这样才能长远发展。”对此,何冰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近年来,国产剧在品质上不断升级,但文艺作品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内核,在这一块,作品的进步远没有技术‘跑’得快。”

  网生内容崛起,呼应的是更丰富的内容表达需求

  在本届白玉兰奖入围名单中,网生内容大量涌现。在电视剧方面,“重点视频网站首播电视剧”被首次纳入评选范围。与此同时,网络平台播出的纪录片也进入了纪录片单元的奖项评选。大量优质网生内容的加盟,让评委们欣喜,也成为今年评委会面对的一大挑战。

  在郑晓龙看来,“个性化”是网生内容的一大发展“红利”:一方面,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与进入的低门槛,允许创作者大胆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另一方面,资本的涌入以及技术的升级,又赋予个性化想象以实践的可能。

  网生内容的大量涌现,也在进一步拓展内容的市场空间。“纪录片在中国观众过往的认知中,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表达。而将青年一代视为目标受众的网生纪录片,选择用接地气的时尚表达撬动生动的私人体验,这也让这个原来有点象牙塔意味的类型,进一步走近大众、贴近市场。”评委梁红分析说。这种更为开阔的选题、表达视角,也是动画片单元评委王雷对今年入围作品的整体印象。“本届入围的动画片作品中,既有艺术表达上的拓新之作,也有受到大量青年观众追捧的网络爆款;有针对各个年龄段不同人群的作品,更有不少需要一定知识、审美门槛才能欣赏的作品。”王雷说。

  网生作品大量崛起,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表达,但对评委来说,好作品的标准没有变——网生剧与传统电视剧并不存在内容代沟,讲好一个直击人心且有趣味、有嚼劲的故事,依旧是优质内容的基本标准。

  短视频颠覆业态?短与长并不矛盾,不妨相互借力

  网生作品之外,网络培育的新鲜玩法体验也在改变传统生态,比如短视频对传统视频的用户掠夺,“倍速”“只看Ta”等观看服务对完整创作思维的颠覆。这些新鲜表达,也成为见面会现场评委们的热议话题。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些看似分散市场、颠覆创作的新玩法,传统电视人表现出的态度十分积极乐观。“观众之所以选择这类新玩法,是因为其击中了时代心理需求。比如‘倍速’观剧与短视频的兴起,满足了忙碌打拼的青年人获得文化娱乐体验的需求。反过来讲,大家‘倍速’追剧,不更证明了影视剧是大众不可或缺的日常陪伴吗?”何冰认为,“快节奏”的流行,其实也在倒逼影视从业者不断学习、自我升级。“如果青年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接受、理解程度超过了从业人员,那我们就要被淘汰了。”

  李潇提议,面对长和短的“斗争”,大家不妨“借力打力”。“好的电视剧要展现完整的人物成长故事与命运起伏,节奏掌控也是创作者的心血投入,短剧与‘倍速’会伤害这些创作初心。但短与长并非一定矛盾,节选高能冲突的短视频,可以作为长视频的宣传推广手段,而长视频也可以作为优质短视频的内容拓展。”

  播出平台的拓展让基于平台特质的核心形式创新成为新课题。“比如互动网剧,可以根据观众需要迅速制作,多线头、多角度推进故事,甚至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内容的抉择当中。”郑晓龙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叙事思维的彻底转变,才是真正的创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制作上的精品化,不代表就是精品剧”

2020-08-06 08:07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