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迎来“线下回归”

2020年08月03日 11:03    来源:河北日报    龚正龙

  7月25日,“夏冀”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静静开启,给河北的艺术爱好者带来一场高雅文化的江南烟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博物馆积极“上云”办展的同时,如何适当推动临展回归,带动线下展览复苏,考验着文博机构的精准应变求存能力。日前,来自福建、南京、山西以及上海、北京等地博物馆掌门人及知名策展大咖莅临河北博物院,品“夏冀”风采,论“临展”怎样才能越办越好?

  打破沉寂,动起来

  发力供给侧,交流产生互惠

  笺版画《水石图》、册页《枯木暖歌》、扇面《新妆晓风》、纸本铅墨《运河的天地》……“这些画男性画家是画不出来的,而且咱们北方就更是少有这些景色。”7月26日,几位石家庄市民凝视着展品,连声赞叹。他们告诉记者,博物院开馆后就盼着有临展,可以近距离找回那种久违的沉浸感、满足感、真实感。

  朴素话语传递着对临展回归的渴盼。“疫情期间,文化供给在很多层面不平衡不充分,包括文博领域。”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说。的确,不平衡反映的是区域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不充分是指文博供给总量有欠缺。比如,很多博物馆馆藏及基本陈列十分丰富,但前瞻性不强、数字化滞后,疫情中颇为被动、步履维艰。

  “沉寂带来严重后果。”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陈浩提供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证实,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8.5万家博物馆曾闭馆,而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仅5%的博物馆能提供在线内容,预测全球近13%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而我国,得益于持续多年的数字化和国有兜底保障,目前省级大馆较好,市县级相对平稳,民间博物馆处境较差。

  自5月18日开馆以来,河北博物院预约游客逐渐增多,省内其他地市级博物馆也人气渐旺。在防控这根弦绝不放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考验着文博人的应变智慧。

  “对临展的兴趣更大些。”几位老市民坦言,“线上文博”是未来大趋势,目前线上还是以博物馆自身的藏品和常设陈列资源为核心,新鲜感减弱,网络观感有待提升。既然走出了家门,更希望就近看到丰富的临展。

  “文明因交流而互惠。疫情中的临展,更寻求差异化。”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表示,对于本地藏品早已司空见惯的市民来说,亟需找到更新鲜的文博食粮。目前,文博人正在积极行动,通过主动对接、交流引进,回应百姓的关切,实现新鲜资源的持续提供。

  厚积薄发,慢下来

  慢工出细活,打磨精品

  “快节奏裹挟中,如何有意识地慢下来,既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更是策展人应思考的。当下,这更为重要。”“夏冀”艺术展设计者、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陈同乐表示。

  “夏冀”艺术展呈现的是湖石、荷花、国画、陶瓷……传递的是温暖、美好与家园。“提振人心、鼓舞信心,不一定非得振臂疾呼。艺术领域,细小的枝蔓,甚至平淡的布局,都蕴含了主旨匠心,讲究润物无声。”曾任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的独立策展人杨玲说,河北艺术的气质如苏东坡所说“劲勇而沉静”,而“夏冀”艺术展用女性视角打磨营造了温暖的家园,其内核是互补、统一的。

  慢工出细活。疫情,仿佛按下暂停键,但在客观推动文博“线上花开”的同时,也给策展人提供了较长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下或后疫情时代组织、策划、打磨精品展。“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创新的课题。”陈同乐说,因此“夏冀”更像一个试验,为特殊时期的临展办得更有品位和特色,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譬如,此次展览色调由深浅不一的绿组成,体验流水萦绕、温润舒展的感觉。“可以叫秋香色。秋香不是一种色,而是一个生命过程。”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魏峻说,他曾和陈同乐老师探讨过秋香色,在鱼米之乡的江南,从播种秧苗到稻谷成熟,这个时空过程就是“秋香色”。这也体现了策展人对故乡的眷恋。

  “这次我们年轻人积极参与,和老师们反复沟通,挑选展品、交流思路、讨论设计,获益匪浅。”河北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张永强说,临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宝贵经验。

  慢不是停滞,应化危为机,厚积薄发。“疫情以来,线下展览受到巨大冲击,但文博界发现,通过数字展览传播,线下博物馆不仅能正常运作,反而吸引了更多观众愿意到实体博物馆观展。”魏峻等文博大咖们表示,疫情给文博人提了个醒,一是要有预案和应急措施,二是要提升策划创新能力,完善线上线下交互功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在交流运输等相对不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资源再发掘,丰富题材、延续品牌,争取打磨一个叫响一个,用高质量文化产品滋养观众心灵。

  抚慰心灵,润起来

  营造舒适度,追寻人性化审美

  疫情之下,走进博物馆,寻得那份久违的自如恬静。相比于往常,更需要人文关怀、心灵抚慰。这给了临展更高要求,除了追求陈列,更要全方位、艺术化关照观者的心灵。

  “在一个心有所感的空间,偶遇记忆和情感,体会温暖和感动……”这是策展人杨玲的期待。

  临展,绝非临时起意,甚至更讲究精美叙事。山西博物院原院长石金鸣等认为,游客来参观,本身就是进入到艺术时空中,成为展览一部分。“夏冀”做了尝试,通过各种展台和隔断,打造出江南园林的透视感,营造出诗性空间。同时,为了节约资源,方便利用,展台和隔断均可拆拼搭配,也适用于其他展览。

  “这是咱博物院2014年开展以来,第一次裸展而不设一米线。疫情中人与人要保持社交距离,而我们希望艺术与观众‘零距离’,让大家与艺术品更贴近,收获心灵慰藉。”罗向军说,临展,应是一个让人放飞心灵的窗口。要从充分尊重出发,营造舒适的审美过程,让人们一走进这个空间就有愉悦感,产生“审美关照”。

  “博物馆是用来‘泡’的,和泡酒吧、泡咖啡馆一样,在慢时光里学会欣赏,在不经意间发现更多的艺术之美。”陈同乐说,对于疫情下的临展,人们寄托的情怀更深更真。展览万千、求新求变方式很多,然而人性化和舒适感是展览永恒的审美追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卓 )

博物馆如何迎来“线下回归”

2020-08-03 11:03 来源:河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