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传统文化“玩”活乡村

2020年08月03日 09: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程丽

  在山东台儿庄,千年大运河缓缓流淌。它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也讲述着动人的乡村文化振兴故事。

  运河基因哺育乡村文化

  《峄县志》记载:“台儿庄濒运河,商贾辐辏,田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明清时期,江浙、湖广一带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蔗糖等纷纷运抵台儿庄码头,北方的山果、木材、药材、皮张、煤炭等也由台儿庄中转南下。当时的台儿庄“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水,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一派繁荣景象。

  2008年,台儿庄古城重建,复活了18个汪塘和30华里的水街水巷,也唤醒了大运河生态文化区域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筑土为台,抟土为陶,运河边上的刘家吊窑以土陶烧制而闻名,有着100多年历史。为了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大运河生态文区域内建起了刘家吊窑泥塑馆,占地近1000平方米,每年都会吸引3万至5万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刘家烧制土陶的吊窑呈圆形,窑身用土坯砌成。吊壶是其代表产品,俗称吊子,是烧水用具。吊壶大小不等,纯手工制作,上有壶梁,侧有壶嘴,烧水时用铁丝或绳子一头系在壶梁上,另一头系在横杆上,壶就能吊悬起来烧。由于壶体较薄,一根玉米秸就可烧开一壶水,大大节省燃料,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刘家作坊也因此得名刘家吊窑,享誉一方。

  “1844年,为了使刘家吊窑的产品得到更好的制作土壤和运输条件,我的曾祖父刘长春从兰陵县举家搬迁到台儿庄运河岸边。我从小跟着父亲在大运河边取土,每一道工序都用心做好。2008年建泥塑馆,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来体验运河土陶的魅力。”今年68岁的枣庄市非遗项目刘家吊窑传承人刘夫侠说。

  一块泥巴,在手里一捏、一转,经过巧妙地设计制作,便能卖出好价钱,制作一套茶壶或者一个泥人,每件可获得200元收益。

  2019年12月,台儿庄区文旅局大力扶持大运河生态实验保护区刘家吊窑传承和保护基地的建设,这项传统工艺正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传统技艺释放乡村活力

  《台儿庄区志》记载,马兰屯镇西张庄村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有世代传承的铁艺、木艺、布艺、织渔网等十余项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人子’又称‘二鬼摔跤’,‘二鬼摔跤’是从传统的体育竞技‘摔跤’发展而来,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到唐宋颇为盛行。西张庄村的‘二鬼摔跤’始于清朝末年。”谈起西张庄村杂耍的历史,老艺人张延生侃侃而谈。

  “以前,我们村有200多人从事杂耍行业,到全国各地演出,但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为了传承,这几年也不断地在招收新徒弟。现在邻里乡庄的演出不断,有了台儿庄古城,游客一来,我们更忙活了。”张延生说。

  2016年,西张庄村成立了杂耍表演团队,有演员19人,包含舞鞭、三节棍、刀、枪、棍、棒等26个表演项目。自团队成立以来,演出了近百场,目前已与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表演。

  “西张庄村是省级美丽乡村,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杂耍将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滋养和生长。”西张庄村村书记潘登登语气坚定。

  此时,花开正盛,微风拂过,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杂耍表演团队的艺人们正为接下来的表演苦练技艺。一幅乡土气息浓郁、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台儿庄徐徐展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台儿庄:传统文化“玩”活乡村

2020-08-03 09: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