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出版业呈现更完美“多元”

2020年07月31日 10:36    来源:安徽日报    周慧虹

  如今,在书业出版领域,纸电声一体化渐成趋势,共享视听盛宴已成现实。一本新书出版,纸质书、有声书、电子书即同步上线。从最初的纸质书出版,到纸电同步推出,再到目前的纸电声一体化,我国的书业出版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力求满足读者文化消费的多元诉求,为其提供多种阅读体验方式,这不仅有利于读者根据自身所需自由选择“读什么”,而且还能让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怎么读”,从而使得个体的阅读更有情调、更富成效。

  出版社积极走纸电声一体化发展之路,“利人”自然亦“利己”。出版内容的多元化形态呈现,不但增加了图书的曝光度和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助于集聚人气,从而促进纸质图书的销售,还可进一步提升出版社的品牌知名度,增强出版社的发展潜力。因此,既然对于书业而言,纸电声一体化发展不无其利,那么就要尽可能地使之趋于完美。

  有条件的出版社要想方设法加快内部资源的重构。与纸质书出版有所不同,电子书、有声书有其特定的制作条件与运作流程,特别是有声书制作还需要相应的播音人才。当前,由于不少出版社尚未在自身内部建立起专业化的运营部门,也未储备相关专业人才,制作有声书时往往只能临时抱佛脚,不但主播需要外聘,录制时间的确定也非常被动,这无论是对推广进度安排还是对质量把控等而言,都会形成掣肘。长远解决之策,还在于完善内部构建,建立起出版社自己的专业队伍。

  要进一步强化新书出版的审核把关。纸电声一体化推进固然增强了书讯攻势,但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出版社如果审核把关不严,把平庸之作纳入出版序列,不但会误导读者,更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而当出版社兴师动众出版文化价值不大的内容时,也会透支读者的信任。所以,出版社对于拟出版内容一定要做好多方面评估,本着“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原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争取把每一本书做成精品,再选择精品中的精华,以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呈现给受众。

  要着力强化营销平台建设。与纸电声一体化出版相适应,还应该配套完善综合化的营销平台。目前,实体书店营销仍以纸质书为主,网上书店营销至多能够实现纸质书、电子书的叠加,如果想选择有声书,则只能去专门的音频平台,这自然不方便读者的消费,也不利于纸电声抱团拓展市场。未来,不妨积极创造条件,使纸电声同步出现于实体书店,使读者选购更方便。同时,当读者打开购书网站时,如果每本书的纸电声版本能够顺次集中呈现,更方便读者对比选择购买和阅读方式,这样也能更好地培养读者多元化的阅读习惯。

  放眼未来,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书业不只要围绕纸电声一体化做文章,还应结合市场形势,有意识地整合图书营销与阅读指导资源,努力提供综合化的阅读服务。唯有在顺应时代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令读者感受到贴心与便捷,使书业迎来信心与希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后疫情时代,如何给旅游素描      2020年07月31日
  • · 全世界“最贵”的泳池      2020年07月31日
  • · 花园饭店,年过而立      2020年07月31日
  • · 多地景区门票优惠,你心动了没?      2020年07月30日
  • · 恩施女儿城 民族风情浓      2020年07月30日
  • · 希腊邮轮旅游将在八月重新开放      2020年07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期待出版业呈现更完美“多元”

    2020-07-31 10:36 来源:安徽日报

      如今,在书业出版领域,纸电声一体化渐成趋势,共享视听盛宴已成现实。一本新书出版,纸质书、有声书、电子书即同步上线。从最初的纸质书出版,到纸电同步推出,再到目前的纸电声一体化,我国的书业出版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力求满足读者文化消费的多元诉求,为其提供多种阅读体验方式,这不仅有利于读者根据自身所需自由选择“读什么”,而且还能让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怎么读”,从而使得个体的阅读更有情调、更富成效。

      出版社积极走纸电声一体化发展之路,“利人”自然亦“利己”。出版内容的多元化形态呈现,不但增加了图书的曝光度和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助于集聚人气,从而促进纸质图书的销售,还可进一步提升出版社的品牌知名度,增强出版社的发展潜力。因此,既然对于书业而言,纸电声一体化发展不无其利,那么就要尽可能地使之趋于完美。

      有条件的出版社要想方设法加快内部资源的重构。与纸质书出版有所不同,电子书、有声书有其特定的制作条件与运作流程,特别是有声书制作还需要相应的播音人才。当前,由于不少出版社尚未在自身内部建立起专业化的运营部门,也未储备相关专业人才,制作有声书时往往只能临时抱佛脚,不但主播需要外聘,录制时间的确定也非常被动,这无论是对推广进度安排还是对质量把控等而言,都会形成掣肘。长远解决之策,还在于完善内部构建,建立起出版社自己的专业队伍。

      要进一步强化新书出版的审核把关。纸电声一体化推进固然增强了书讯攻势,但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出版社如果审核把关不严,把平庸之作纳入出版序列,不但会误导读者,更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而当出版社兴师动众出版文化价值不大的内容时,也会透支读者的信任。所以,出版社对于拟出版内容一定要做好多方面评估,本着“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原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争取把每一本书做成精品,再选择精品中的精华,以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呈现给受众。

      要着力强化营销平台建设。与纸电声一体化出版相适应,还应该配套完善综合化的营销平台。目前,实体书店营销仍以纸质书为主,网上书店营销至多能够实现纸质书、电子书的叠加,如果想选择有声书,则只能去专门的音频平台,这自然不方便读者的消费,也不利于纸电声抱团拓展市场。未来,不妨积极创造条件,使纸电声同步出现于实体书店,使读者选购更方便。同时,当读者打开购书网站时,如果每本书的纸电声版本能够顺次集中呈现,更方便读者对比选择购买和阅读方式,这样也能更好地培养读者多元化的阅读习惯。

      放眼未来,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书业不只要围绕纸电声一体化做文章,还应结合市场形势,有意识地整合图书营销与阅读指导资源,努力提供综合化的阅读服务。唯有在顺应时代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令读者感受到贴心与便捷,使书业迎来信心与希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