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纳,鄂伦春语为幸福富饶之意。小镇宽广的街道两边,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走在宽敞的水泥马路上,看到一排排红顶白墙楼房和小平房干净整洁。房前,一个个白色木栅栏围成的小花园充满诗情画意。记者来到这里采访,近距离聆听几位鄂伦春文化传承人讲述鄂伦春民族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鄂伦春赞达仁歌曲传承人关金芳一直致力于剪纸、民间歌舞、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老人在家里展示了许多传统服饰以及剪纸作品。
关金芳1956年出生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一个鄂伦春猎民家庭。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自1971年起,收集、整理鄂伦春族原生态民歌,会演唱鄂伦春族原生态民歌千余首,其中《兴安岭美丽的地方》《试探你的心》《鹿之歌》等广为流传。
关金芳说,为了弘扬鄂伦春族优秀传统文化,她们自发组织民间艺术团体——鄂伦春民间艺术团。艺术团团员们利用农闲时间编排鄂伦春族风情演出,多次走出呼玛,到北京、深圳、上海等全国各地演出,鄂伦春传统文化通过艺术团的演出向世人展现出来。
鄂伦春人家房前绿草成茵,房后鲜花盛开,在明媚的阳光下如诗如画。在这样令人心醉的美景中,一块“鄂伦春族撮罗子搭建传承人”的木质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村里人都知道那是孟淑卿家。年近80的孟淑卿和女儿关爱民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鄂伦春族斜仁柱传承人。她在自家的小院中建起了一栋用树皮围成的撮罗子,生动地再现了鄂伦春人曾经的生活。这个涵盖了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兽皮文化、狩猎文化的撮罗子,吸引了很多对鄂伦春文化感兴趣的游客。
孟淑卿说:“看到鄂伦春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失传,觉得有义务把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关桃芳是鄂伦春桦树皮画民间艺人,她的画体现鄂伦春族人生产生活场景和风俗等。“我要用画作讲诉一代又一代鄂伦春族人繁衍生息的故事。”关桃芳说。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鄂伦春老艺人,实行发放生活补贴、定期组织体检和治疗保障等机制,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给予年生活补贴8000元,省级非遗传承人年生活补贴4000元。”呼玛县委宣传部长赵洁介绍。
天然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而古老的生活方式、民族服饰、歌舞、风味饮食等,使白银纳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广大鄂族群众以家庭手工作坊为基点,制作桦树皮盒、兽皮制品带动了鄂乡的经济发展;注册了白银纳阿娅吉雅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通过注册商标、集中生产、统一订单、规模销售,提升了民族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使鄂伦春族群众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白银纳乡正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投资656.45万元改建为6个传统工艺作坊,争取资金投入539万建设了500平方米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展馆,投入548万元资金建设少数民族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将结合鄂伦春族历史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充满神秘感的“原始部落”主题旅游乐园,让游客充分感受鄂伦春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底蕴,感受新时期鄂伦春同胞的生产生活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