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的演艺大厅里,锣、镲、板胡、梆子等乐器声此起彼伏,秦腔、快板等节目轮番上演,一派热闹景象。但和一般演出不同的是,这里的演员大多穿着便服。
这里是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的梁云文化大院,是当地村民在自家院落里改建的农民文化活动场所,而演员和观众多是周边村民。
台下几十名观众中,50岁的村民韩永玲有些忙碌,她边看演出,边在桌子上支起三脚架,用开了直播的手机对准舞台。“很多人喜欢看,有时还有一些城里人专门开车来唱戏、看表演呢。”韩永玲说,近些日子她试着在演出现场搞直播,很快吸引了1500多名“粉丝”,其中大部分是宁夏、陕西、甘肃等省区的文艺爱好者。
今年67岁的文化大院创办者梁云被村民称为“多才多艺的能人”,除了吹拉弹唱,还会表演皮影戏,而他的妻子朱彩霞则善于剪纸、刺绣、绘画,还从丈夫那学会了演奏扬琴、干鼓、电子琴等乐器。2005年,两人在自己家中办起了文化自乐班,面向村民免费开放,没想到自乐班人气越来越旺,2012年,在原州区政府支持下,自乐班“升级”为农村文化大院。
“大家以前在外务工谋温饱,现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地头的致富产业,让乡亲们不再一天到晚为生活发愁。但我发现,人们腰包鼓了,文化生活却很单调,玩牌耍赌、打架骂仗,与乡村文明背道而驰。”梁云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他创办了农村文化大院,为的是给村民补上文化生活短板,让大家“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
梁云告诉记者,文化大院里每年要举办上百场文化活动,每次前来的村民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大院里的节目十分丰富,包括小戏、秦腔、眉户剧、相声、小品、快板、皮影戏等,人们既能来免费看,也可以自己登台表演。
“主要是自娱自乐,演得不好也没人笑话。如果有村民愿意学,我也乐意教一些表演技法,都是免费的。”梁云说。
在梁云文化大院,演员与观众的身份可以随时互换,不少村民就是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与文艺结缘。这些年,仅梁云一人教出的“得意弟子”便有五六十人。
“精神上的小康才是真小康。”梁云说,文化大院的观众连年增长,他的演艺大厅已翻修多次,遇有演出,厅内还是一座难求。
记者正在台下与梁云交谈,只见一旁的韩永玲从座位上忽然站起,整整衣衫走上舞台。在台上,她双脚呈“丁”字站立,腰杆挺得笔直,精气神和在台下时判若两人。
乐器声响起,韩永玲吐气开声,一段秦腔唱得颇有韵味,赢得阵阵掌声。“韩永玲唱得好,她的唱腔不得了……”一曲唱罢,主持人立刻即兴点评,还没走下舞台的韩永玲“噗嗤”一声笑弯了腰。
作为原州区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活动场所,梁云文化大院常能吸引到一些外乡镇的文艺爱好者甚至是专业演员前来切磋技艺。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村村民毛生虎夫妇擅长唱“花儿”,这次他们专程前来登台表演。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毛毛的个细雨里抓呀蚂蚱,来嘛二梅花来嘛二呀牡丹……”还没上台,热情的毛生虎先给记者展示了一段。“能有个与大家交流切磋的平台,真的很开心。”毛生虎说。
“自从有了这个文化大院,村民闲下来就爱往这里跑。文化大院还办了多次刺绣、绘画培训班,村里妇女闲暇时也有事干了。这些年村里再没出现过赌博的情况。”庙湾村党支部书记夏固昌说,梁云文化大院的红火,折射出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后对乡村文化繁荣的渴望。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在西海固地区贫困发生率持续降低的同时,一批农村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草根”艺人活跃在农村大地上。
仅在原州区,目前已出现120多个文化大院,覆盖原州区各乡镇和街道,其中沈家河文化大院、王永红文化大院、杨郎文化大院等50多个文化大院已初步打出“品牌”,长期参演人员达5000余人,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阵地。
“随着收入的持续提升和生活的不断改善,我相信文化大院在农村会越来越红火。”梁云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