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迟迟没有尽头,书店撑不住了。”
2月下旬,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封信件,这是由单向空间书店向大众发出的求助信:《走出孤岛 保卫书店丨坚持了15年的单向自救会员计划》。
信中提到:“截止到2月24日,在疫情蔓延的一个月里,我们仅剩的4家实体书店只有北京朝阳大悦城店开始营业,北京东风店、杭州乐堤港店和秦皇岛阿那亚店全部闭店,北京爱琴海店已于去年年底停业。而大悦城的整体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时的十分之一,书店平均每天只能卖出15本书,其中一半还是爱书如命的同事自己买走的。预计书店2月份收入较往年直线下滑80%之多,对这个本来就利润微薄的行业来说,这意味着绝境。”文末是50-8000元不等的单向会员自救计划链接。
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在疫情期间被群众广泛使用的网络平台,推出新书抢发、编辑部故事、周边售卖等有内涵、诙谐幽默、夺人眼球的直播,进行线上销售。而许知远老师也尽力压下自己之前对直播平台的反感,联手薇娅呼吁大家关注书店行业,尝试用新的方式改善现状。这次直播最终筹集了70万元。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平台也在持续更新,《十三邀》栏目,一些观点、理解的发表,读品的推荐……
将危机化解,他们依靠的是知识、文学的力量,也是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自我的思维。这是一个先锋,也是一个趋势。
除此之外,言几又、1200等多家实体书店,也开始了他们的自救行动。
言几又联合饿了么平台推出外卖配送服务,以各大门店为服务中心,周围3公里范围内接单配送。读者用“饿了么”在线选书,最快半小时就可以收到“精神食粮”。
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些书店在自救、在求助,一些实体书店在向读者告别。
比起将疫情称作摧毁式的武器,疫情更像是一支催化剂,加速了那些早已出现经营问题书店的歇业;有能力生存的书店会继续活下去,但他们也需要新的策略、新的姿态。
从线下转移至线上究竟是否可以作为拯救书店的良药,没有人能打包票。近年来,传统实体书店一直都面临冲击,难以经营成为实体书店的普遍现象。可以说,这次疫情是在逼迫实体书店成长,逼迫经营者探寻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实体书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不属于人们必要的光临地点,在盈利方面并不吃香,所以仅存的书店之间便惺惺相惜。它们互相在推文中转发、相助、鼓劲,以尽可能保留实体书店的模式。
实体书店对于小部分文学爱好者来说不仅是一个售卖书的平台,更是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习惯,在喧嚣中寻觅自我的方式。为了保护这一份份热爱和依赖,它们坚持着,承载着执着的信念和责任,留给人们的是不朽的灵魂和真挚的情怀。
曾发起众筹自救的单向街书店杭州店于3月上旬恢复营业,在相关防护措施管理下,书店正式开张:“当收到被允许开门营业的通知时,感觉就像一个被判刑的人获得赦免。”
各地政府也对疫情中的实体书店给予了相关政策扶持与补贴。3月29日,北京发放了第一批实体书店补贴奖励,获得补贴和奖励资金的实体书店企业开始陆续到北京图书大厦办理领款手续。2020年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工作自2月26日启动后,经过项目申报、勘验等多项环节,第一批160余家实体书店获得了本年度资金扶持。
内外力的共同推动,能否拯救实体书店,又能救回多少家实体书店?问题的解答尚不明了。但我们可以认清的一点是:线上经营、直播、配送等活动只是临时补救的手段,而非长久之计,真正有实力、能够扎根于读者精神生活的书店才能在未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以小见大,当“刀尖”马上捅向自己的一瞬间,你会作何反应,是接受死亡,还是利用智慧转危为安?成功者选择的是后者。但又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为何有人挣扎有果,有人却在挣扎中失败? “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机会流于幻想。”命运从来不会偏爱任何人,每一个呈现恰到好处的成品、看似处变不惊的行为都是在长时间的打磨、加工下,以一个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积淀而成的。接受变化、跳出舒适区也许是崩溃的,但向上攀爬的过程中,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幸福也会随之而来。
最后,我们需要来自优质书店的精神滋养,也可以在特殊时期向他们伸出援手,共渡难关。抚慰心灵的家园值得永远存在,“有书店的地方不会孤独”。
(陈屹轲 王友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记者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