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9年7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之后,时隔一年,今年7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落。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初步形成一定规模,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动态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019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经验积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卓有成效,尤其是带动了部分地区脱贫事业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已达33.3%。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极大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激发了休闲文旅的巨大消费潜力。
但事实上,打造出真正让当地农民受益的精品化乡村旅游工程并非那么简单,它需要经受市场的长期检验,更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多方协同作战,共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乡村旅游火爆的背后扔存在着诸如发展质量不高、过度追求经济、忽略本体特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乡村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农民内部之间的矛盾积深也并非个例,甚至有些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近年来,围绕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准入门槛低,政府监管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消费奢侈化、文化人才匮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两会代表委员也多有建言献策。
此前,为加强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的政策指导和规范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方案》中就明确提出“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适时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考核评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乡村旅游与国家级旅游景区,以及特色小镇旅游类小镇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由于存在安全隐患、环境卫生差、旅游服务功能退化、景区管理不规范等多种原因,从2015年开始,已有数家5A级景区收到取消等级、降低等级、严重警告等处理。前几天,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公布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的通知》也就一小部分地区错用特色小镇概念甚至触碰耕地或生态红线的行为予以公布并鉴戒警示。事实证明,加强动态管理,既有助于倒逼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督促相关产业类型转型升级,同时对于守好生态、文化保护红线,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也大有裨益。
强化动态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得发挥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尽管得益于央地各级政府的政策加持,但也未能避免部分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低层次、重复性开发现象,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在基础设施、卫生安全、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不同层级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动态监管,推广一批真正经受市场长期考验的叫得响的旅游品牌,既能够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同时也可以有效引导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推进构建“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产品“的产业格局,加快打造乡村旅游聚集区(带)。
强化动态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得守住生态、文化保护两条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美丽底色”,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实际生活中,因为缺乏统一规划或是乡村旅游的经营开发活动产生的卫生环保及违规搭建等问题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其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因农村专业人才匮乏,加之部分投资者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客观上也使得少部分乡村文化发展逐渐庸俗化,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不力。走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首先就是要确保守得住生态、文化保护底线,让各方利益主体形成自觉的内发行为,抓住乡村旅游的灵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留乡土文化的本色、本味、本真,通过文化资源有机融入乡旅产品开发,从而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与品质。
强化动态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得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有道“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农民的参与是乡村旅游的根”。必须让当地居民真正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中,融入到乡村旅游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闭环生态之中,不断提高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盘活了农民这一核心资源,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正因为这样,在实践操作中,更需注意在利益分享机制方面合理解决农户与政府、外来开发商、销售渠道等多方矛盾,从而有效促进资金、人力、土地等各要素资源的共通共享共生,从根本上保障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强化动态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得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选择,非一时之计,而是关系到整个乡村长远发展战略布局。对于有些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率低但开发潜力大的村落,如果后期主导企业产业模式更新不及时,发展思路跟不上时代潮流,管理理念陈旧,导致链条生长速度慢、技术弱、规模小,乡村旅游自我造血能力低而无法持续形成集聚效应,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可以倒逼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总结失败教训,及时调整、优化发展定位,合理布局特色农产品、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等全产业链,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培育新型业态,提高发展质量,避免走弯路,减少投资失败概率。
随着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在乡村旅游从低水平建设向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动态管理机制,有助于规范纠偏,持续推动打造一批响当当的精品工程,助力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道路走得更远、更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