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册《永乐大典》为何近6500万元成交?

2020年07月10日 14: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0日讯 近日,一件万众瞩目的拍品——两册明嘉靖年间的《永乐大典》在法国巴黎,经过近10分钟的激烈竞价,最终以640万欧元落槌。 两册《永乐大典》是从如何流出中国的?《永乐大典》缘何拍出如此高价?现存的《永乐大典》都在哪...

  

  资料图 《永乐大典》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拍卖的“来龙去脉”

  当地时间7月7日,法国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Beaussant-Lefevre)释出的一条拍卖信息,吸引了国内众多网友的关注:两册《永乐大典》(分别为2268-2269卷、7391-7392卷),单册估计5000-8000欧元。 据拍卖公司介绍,这两册拍品来源于法国私人藏家,其家族成员曾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被派往中国,任至上校军衔,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与一些官员相交颇深,获赠了很多东西,其中便包括这两册《永乐大典》。新发现的这两册《永乐大典》分别为卷二千二百六十八、二千二百六十九(2268,2269)“模”字韵“湖”字册;卷七千三百九十一、七千三百九十二(7391,7392)“阳”字韵“丧”字册。

  拍卖于7月7日晚上8点在巴黎公开举行,共计 277 件拍品,主要以瓷器、佛造像、书画为主,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这两册罕见的明嘉靖抄本《永乐大典》。当日晚间22:45分,Lot 231号《永乐大典》正式开拍。现场以5000欧元起拍,二分钟内价格就直冲到70万,70万,80万,到500万欧元的时候,竞价已经到了白热化,无论是现场竞价,还是电话委托,激烈异常。

  最终,经过约11分钟的激烈竞拍,最终由现场的一位中国女士以640万欧元的净价拍得。据悉,拍卖行的拍卖佣金为27%,加佣金最终合人民币近6500万元。当天竞拍成功的女士从200万欧时开始竞价,最终以640万欧元拍得。她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是应中国内地的买家委托,专程赶来竞拍的。对于640万欧元的拍卖净价超出预期。因为她的委托买家心理预期在500万欧元左右。

资料图 参观古籍 中国经济网记成琪/摄

  为什么《永乐大典》这么“贵”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它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共约3.7亿字,汇集古代图书七八千种,被公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囊括了我国明朝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各方面的丰富资料,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很多消失的典籍赖《永乐大典》得以保存。

  《大典》一共只有两个版本,这部书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藏于深宫,没有刊印,所以流传稀少。而在历经600年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历经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早已遗失,而“副本”也仅余800多卷,400余册及部分零页,总数不及原书的4%,分散于多个国家和地区公私藏家手中。

资料图 《永乐大典》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现实中的永乐大典什么样?据故宫博物院研究院研究员翁连溪介绍,《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用黄绢,封面书签和方签(亦称卷签)的位置、比例是固定的,且为两层。每册30到80叶(书的正反两面称为一“叶”)不等,多为二卷本,少数有一卷或三卷本。

  

  资料图 《永乐大典》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大典》书开本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框高35.5厘米,宽23.5厘米。开本宏大,大小相当于一般书籍的两倍。《大典》原书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的皮纸,洁白柔韧,纵纹如棉。其字体除将各门类事物的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均为端正大方的楷书台阁体。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文字用红色,断句及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

资料图 《永乐大典》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永乐大典》的“合体”

  在我国,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224余册,中国台湾图书馆藏有62册,并为两大图书馆镇馆之宝。 国家图书馆现存224册中,64册为民国时期经鲁迅先生倡议从翰林院移交至京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交北京图书馆(国图前身)164册。

  上世纪五十年代,《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文化机构都对《大典》收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1950年,北京图书馆馆员顾子刚先生率先捐献3册《大典》,之后周叔弢等藏书家捐赠了他们收藏的《永乐大典》。此外,前苏联列宁格勒图书馆、张元济的商务印书馆等国内外文化机构也捐赠了《永乐大典》给北京图书馆。

  1983年,山东掖县文化馆在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此书最早存放在孙洪林的姑奶奶家。老太太不识字,把书的“天头地脚”裁了下来,书用来夹鞋样,这就是《永乐大典》的两卷(卷3518、卷3519)。北京图书馆立即派专家前往掖县,经多方努力协商,最终将其入藏到北京图书馆中。万幸的是,由于中国敬惜字纸的传统,认为凡是有字的纸不能破坏,所以老太太并没有损坏《大典》有字的主体部分。老太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去世了,据推测,这册《大典》应该是清末民国初由北京流散至山东的。

  2007年11月22日,全国古籍普查专家组赴华东核查古籍善本时,意外发现加拿大华人袁女士手中的一册《永乐大典》,为卷2272至2274,模字韵湖字册。国家图书馆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专家先后进行了四次鉴定,认为其为明嘉靖间《永乐大典》写本的零册,且保存完好。最后在国家图书馆专家们的一致建议和力争之下,这册《永乐大典》才收回国内,并最终入藏国家图书馆。这册《永乐大典》的发现和购藏是海外中华典籍回归的成功案例之一,对其后海外藏中华典籍以各种形式回归并加以保护有极好的示范作用。

资料图 《永乐大典》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其他《永乐大典》在哪?

  目前欧洲共收藏59册《永乐大典》,其中英国51册,德国5册,爱尔兰3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

  上一次发现《永乐大典》,是在2014年8月,在洛杉矶汉庭顿图书馆新发现的1册《永乐大典》,卷次是10270和10271。

  结语

  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约计有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归来”,但据统计,仍有1000万余件文物流失海外。经历六百多年风雨沧桑,《永乐大典》正本下落成谜,副本仅存400余册。它的经历就是流失海外文物聚散流变、悲欢离合的缩影。有媒体评论到,然祖先奋力编纂、保护的《永乐大典》今日十不存一,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了历史的教训,提醒着人们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正是“典籍聚散总纷攘,翰墨因缘几离伤。江山情愁何处寄,誓存经典传吾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这两册《永乐大典》为何近6500万元成交?

2020-07-10 14: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