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流量造假 售后“翻车” 直播带货如何良性发展?

2020年07月09日 16: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关桂峰 吉宁 北京报道

  疫情影响下,今年以来直播带货异常火爆,激活了零售业一池春水,但是虚假宣传、商品质量难保证、售后服务少保障等乱象突出。7月1日起,《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实施,这将对行业从业者形成一定约束。业内人士认为,在加强主播、商家等行业主体合规管理的同时,直播带货还要走出低价销售的简单逻辑,真正推动国产品牌成长,拉动消费。

  百货公司导购员变身“云柜姐”直播带货;干部在互联网平台出镜当“主播”,“带货”当地特产;王府井百货、翠微百货等传统零售企业也积极试水直播带货……直播带货形式活泼,互动感强,不仅人气火爆,商品门类也更加多元,其在加强行业渗透、提升销售效率、加快市场流转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京东方面提供的数据,与2018年相比,2019年电商直播行业成交总额至少增长了6倍,用户数至少增长了10倍,开播商家增长了4倍。2019年,淘宝直播的账号开通数量同比2018年增长了100%。

  京东集团党委副书记曾晨表示,电商直播带货的模式成为企业拓展线下市场和线上消费群体的重要方式。“通过一个人的‘光环效应’覆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加深了消费‘依赖’关系,直播带货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已成为标配。”

  “疫情催化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到来,最近火起来的全民‘直播带货’又开始颠覆传统的渠道销售模式,成为给‘云经济’带动节奏的排头兵。”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主题峰会上说。

  不过,直播带货在带动商品销售、丰富消费者体验的同时,也暴露出销售“三无”产品、虚假宣传、信息公示不全、数据“灌水”、售后服务少保障等问题。

  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孙之升说,直播带货的虚假宣传屡见不鲜。有些明星、“网红”违法代言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为没使用过的商品或没接受过的服务做推荐或证明等。

  北京市消协委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嫌存在扩大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问题,例如宣称“三天可以减1至5斤”“我们家的产品质量绝对是NO.1”等。

  “调查显示,三成直播带货商家没有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音江说,平台上没有任何商品图片或文字信息,商品信息均由主播直播介绍。有的直播带货售卖“三无”产品,还有的平台需要消费者先支付定金,否则无法提交订单。

  “数据灌水”问题也被业内人士诟病。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直播带货“刷单”是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电商平台上,有大量高度程序化、标注为1元至10元价格不等的直播刷数据产品。还有的组织真人粉丝刷数据,粉丝进去直播间观看1分钟,就能拿到5角的酬劳。

  价格也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北京消费者周先生说,主播都说是“全网最低价”。此前,多位网友称,有的网红直播间相同产品价格比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贵出不少,不符合直播间宣传的“全网最低价”。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相关报告,6月1日至20日期间,共收集有关“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112384条。

  近期,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了《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等标准,对产品质量、主播行为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范要求。

  受访人士认为,标准、规范将加强对直播带货相关责任主体的约束。直播带货是一条长产业链,行业要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协同努力。除了加强主播、商家的合规管理外,直播带货还要走出低价销售的简单逻辑,真正推动国产品牌成长,拉动消费。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说,若网络主播将未使用过的产品推荐给消费者,一旦产生纠纷,网络主播应承担直接责任。若网络主播既是代言人又是经营者,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虚标交易量,夸大产品作用,使得消费者冲动消费,行政机关可以结合实际违法情况,对其处不同金额的罚款。若其所带商品质量不合格,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出现问题,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网络主播及商品生产经营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孙之升建议完善信用体系,实施商品追溯,不断健全直播购物信用体系,推出失信惩戒、联合惩戒。

  陈音江认为,平台应加强直播带货交易全流程的审核把关和生态治理,严格查处各类人气造假、评论造假等造假行为,以及各类诱导交易、虚假交易、规避安全监管的私下交易行为,依法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调查取证。

  邱宝昌建议,平台经营者可将法律相关规定写进平台协议或规则中,并在平台内公布。平台经营者也可设置“黑名单”制度,对销售质量不合格商品的网红,经过沟通后仍不改正的,可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将“黑名单”与其他直播平台共享,共同营造诚信安全的直播环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让网购“烦心事”越来越少      2020年07月08日
  • · “老铁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      2020年07月08日
  • · 剑指网络淫秽色情直播乱象      2020年07月08日
  • · 让直播平台成为正能量播种机      2020年07月08日
  • · 专项整治网络直播乱象      2020年07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流量造假 售后“翻车” 直播带货如何良性发展?

    2020-07-09 16: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疫情影响下,今年以来直播带货异常火爆,激活了零售业一池春水,但是虚假宣传、商品质量难保证、售后服务少保障等乱象突出。7月1日起,《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实施,这将对行业从业者形成一定约束。业内人士认为,在加强主播、商家等行业主体合规管理的同时,直播带货还要走出低价销售的简单逻辑,真正推动国产品牌成长,拉动消费。

      百货公司导购员变身“云柜姐”直播带货;干部在互联网平台出镜当“主播”,“带货”当地特产;王府井百货、翠微百货等传统零售企业也积极试水直播带货……直播带货形式活泼,互动感强,不仅人气火爆,商品门类也更加多元,其在加强行业渗透、提升销售效率、加快市场流转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京东方面提供的数据,与2018年相比,2019年电商直播行业成交总额至少增长了6倍,用户数至少增长了10倍,开播商家增长了4倍。2019年,淘宝直播的账号开通数量同比2018年增长了100%。

      京东集团党委副书记曾晨表示,电商直播带货的模式成为企业拓展线下市场和线上消费群体的重要方式。“通过一个人的‘光环效应’覆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加深了消费‘依赖’关系,直播带货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已成为标配。”

      “疫情催化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到来,最近火起来的全民‘直播带货’又开始颠覆传统的渠道销售模式,成为给‘云经济’带动节奏的排头兵。”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主题峰会上说。

      不过,直播带货在带动商品销售、丰富消费者体验的同时,也暴露出销售“三无”产品、虚假宣传、信息公示不全、数据“灌水”、售后服务少保障等问题。

      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孙之升说,直播带货的虚假宣传屡见不鲜。有些明星、“网红”违法代言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为没使用过的商品或没接受过的服务做推荐或证明等。

      北京市消协委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嫌存在扩大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问题,例如宣称“三天可以减1至5斤”“我们家的产品质量绝对是NO.1”等。

      “调查显示,三成直播带货商家没有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音江说,平台上没有任何商品图片或文字信息,商品信息均由主播直播介绍。有的直播带货售卖“三无”产品,还有的平台需要消费者先支付定金,否则无法提交订单。

      “数据灌水”问题也被业内人士诟病。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直播带货“刷单”是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电商平台上,有大量高度程序化、标注为1元至10元价格不等的直播刷数据产品。还有的组织真人粉丝刷数据,粉丝进去直播间观看1分钟,就能拿到5角的酬劳。

      价格也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北京消费者周先生说,主播都说是“全网最低价”。此前,多位网友称,有的网红直播间相同产品价格比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贵出不少,不符合直播间宣传的“全网最低价”。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相关报告,6月1日至20日期间,共收集有关“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112384条。

      近期,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了《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等标准,对产品质量、主播行为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范要求。

      受访人士认为,标准、规范将加强对直播带货相关责任主体的约束。直播带货是一条长产业链,行业要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协同努力。除了加强主播、商家的合规管理外,直播带货还要走出低价销售的简单逻辑,真正推动国产品牌成长,拉动消费。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说,若网络主播将未使用过的产品推荐给消费者,一旦产生纠纷,网络主播应承担直接责任。若网络主播既是代言人又是经营者,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虚标交易量,夸大产品作用,使得消费者冲动消费,行政机关可以结合实际违法情况,对其处不同金额的罚款。若其所带商品质量不合格,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出现问题,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网络主播及商品生产经营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孙之升建议完善信用体系,实施商品追溯,不断健全直播购物信用体系,推出失信惩戒、联合惩戒。

      陈音江认为,平台应加强直播带货交易全流程的审核把关和生态治理,严格查处各类人气造假、评论造假等造假行为,以及各类诱导交易、虚假交易、规避安全监管的私下交易行为,依法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调查取证。

      邱宝昌建议,平台经营者可将法律相关规定写进平台协议或规则中,并在平台内公布。平台经营者也可设置“黑名单”制度,对销售质量不合格商品的网红,经过沟通后仍不改正的,可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将“黑名单”与其他直播平台共享,共同营造诚信安全的直播环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