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媒:在中国,吃野味并非深植于中国文化

2020年07月08日 11:58    来源:环球时报    琳达·基夫塔斯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7月6日报道,原题:新冠疫情后,中国采取行动戒掉(食用)奇异野味的习惯

  如今欧阳很难找到吃蛇肉的地方,“我所在城市有家烹制蛇的著名餐馆,但如今已停止提供此类菜肴”,这名佛山居民说,尽管该市所在的华南地区长期将蛇视为美味,但如今都被禁食。中国正努力打击销售和食用野生动物行为。这意味着欧阳他们不得不放弃享用蛇、鳄鱼、野猪和竹鼠等野味。

  牛津大学野生动物贸易研究员辛斯利说野生动物交易并非亚洲独有。西方猎捕和捕捞野生动物的习俗,加剧了全球范围的奇异动物交易,南美和非洲一些地方都能发现相关市场。

  在中国,食用野生动物现象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广泛,也非深植于中国文化,而是兴起于商人们把野生动物宣扬为健康美味的上世纪80年代。专家说,新冠疫情与中国文化没多大关系,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与大量野生动物如何被饲养、运输和屠宰有关。

  (作者琳达·基夫塔斯等,崔晓冬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美媒:在中国,吃野味并非深植于中国文化

2020-07-08 11:58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7月6日报道,原题:新冠疫情后,中国采取行动戒掉(食用)奇异野味的习惯

  如今欧阳很难找到吃蛇肉的地方,“我所在城市有家烹制蛇的著名餐馆,但如今已停止提供此类菜肴”,这名佛山居民说,尽管该市所在的华南地区长期将蛇视为美味,但如今都被禁食。中国正努力打击销售和食用野生动物行为。这意味着欧阳他们不得不放弃享用蛇、鳄鱼、野猪和竹鼠等野味。

  牛津大学野生动物贸易研究员辛斯利说野生动物交易并非亚洲独有。西方猎捕和捕捞野生动物的习俗,加剧了全球范围的奇异动物交易,南美和非洲一些地方都能发现相关市场。

  在中国,食用野生动物现象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广泛,也非深植于中国文化,而是兴起于商人们把野生动物宣扬为健康美味的上世纪80年代。专家说,新冠疫情与中国文化没多大关系,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与大量野生动物如何被饲养、运输和屠宰有关。

  (作者琳达·基夫塔斯等,崔晓冬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