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凡人之心和近人之便”

2020年06月29日 14:48    来源:大众日报    周学泽

  6月25日,准备回湖北老家的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留言:“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企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这条留言刷屏后,东莞人社部门第一时间安排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跟进此事,许多爱心企业也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岗位,吴桂春被安排到一家物业公司做绿化工作。他再一次为公众“留言”:“我叫吴桂春,今年54岁,是来自湖北的农民工。6月26日下午,在人们视野当中消失了一天的我,再次走进东莞图书馆,重新办回端午节前一天刚刚退了的读者证。仅仅经过一天,我在东莞已经找到了新工作,又能继续来图书馆读书了。东莞这座城市留下了我的人,东莞图书馆的书籍留住了我的心。”

  东莞对农民工吴桂春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温度,满足了一个农民工就业和阅读的“双重愿望”,这让人感到欣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国图书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藏书楼。明朝嘉靖年间,官至兵部右侍郎的范钦创立了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写过一篇《风雨天一阁》,讲到其管理规矩: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清朝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酷爱诗书,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做媒嫁给了范家,但她万万没想到,成了范家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终其一生,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

  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十七年,有十二年在图书馆看书,说明今天任何一个普通人,在城市图书馆里看书,都不会遇到阻碍,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意味着人们获取文化知识比过去方便许多。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城乡文化设施建设还存在相当差距。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发挥过重要作用。不仅是平凡人,许多伟人和名人,其成就都与图书馆分不开,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写作《资本论》和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

  然而,对于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和建设,我们也经历过许多曲折。在经济不宽裕时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图书馆建设只能口头重视;在经济发展之后,各地图书馆建设进入高潮,和大剧院、博物馆、体育中心一起成为城市重点工程,甚至成为城市的景观“门面”工程。

  把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大大方方、漂漂亮亮,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这表明人们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进行阅读和艺术观赏等活动,也需要优美、宽敞和安静的客观环境。因此,以公共文化设施当“门面”,这“门面”不讨人嫌。

  但不少地方的图书馆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城乡地区仍然面临有无图书馆的区别;不同城市和不同区域,图书馆的建设则表现为多和少。

  阅读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今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图书馆建设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凡人之心和近人之便。“凡人之心”和“近人之便”是辩证统一的,“凡人之心”是目的,图书事业必须坚持为普通人服务的原则;“近人之便”是实现条件,只有“近便”才能更多地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

  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自由出入十二年,使他对东莞产生“留心之感”,这是一种“凡人之心”的满足,但这种“凡人之心”的满足还需要更大“扩面”。

  需要看到,我们的公共图书馆建设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省里有省图书馆,市里有市图书馆,县区里有县区图书馆。这种“计划式”设置的图书馆,往往只方便了周边群众,很难照顾到位置远的人们。今天,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人们居住生活呈现社区化,图书馆只有深入社区,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群众的目的。

  社区图书馆已经有了探索者。2018年11月4日,济南首家“泉城书房”正式建成开放。这个“泉城书房”,就是一个“社区图书馆”。馆舍面积为近2000平方米,共有藏书近万册,包括社会科学、政治法律、文化体育教育、历史地理、文学小说、励志哲学、经济学、医学养生、儿童绘本等十几个类别。

  “泉城书房”的建设运营也很有特点,和学校一样,属于社区配套工程之一,前边由开发商建设,后边由济南市图书馆接管。在书房现场,你会看到,“泉城书房”只有两层,但很多社区孩子在这里读书、玩耍,十分高兴,实现了居住和阅读的“零距离”。

  “泉城书房”被称作“济南公共文化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个评价并不为过。曾担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阅读,也不需要大楼,这种深入社区的图书馆,最受欢迎,也最有生命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图书馆的“凡人之心和近人之便”

2020-06-29 14:48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