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谷雨,花草繁茂。每到春夏季节,生活在江南的古人,游赏之心勃发。
唐代大历年间,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州城东南有白蘋洲,颜真卿命人剪除野草、引导溪水,兴建八角亭。每至“洒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乡,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人纷纷为美丽景色所陶醉,竟不知是人间还是方外。
佛寺也成为人们游玩的重点。《太平广记》称,苏州武丘寺“山嵚崟,石林玲珑,绿云窈窕,入者忘归”,是游玩的首选之地。除了所处地理位置较好之外,佛寺吸引游人的还有寺中种植的树木、花卉。《续仙传》记载,润州(今镇江)“鹤林寺杜鹃高丈余,每春末花烂熳……人或窥见女子,红裳艳丽,游于树下。有辄采花折枝者必为所祟。俗传女子花神也。是以人共保惜,故繁盛异于常花”。
相比杜鹃,牡丹可能更能吸引人。钱塘开元寺是一个欣赏牡丹的绝佳景点。《云溪友议》云:“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此花栽,始植于庭,栏圈甚密,他处未之有也。”牡丹刚刚传到南方,寺院首先引种成功,继而引得众人纷至沓来。
游玩之时,时令吃喝同样不可或缺。江南春天的鳜鱼,十分肥嫩鲜美。唐代诗人张志和就对肥美的鳜鱼念念不忘。他的《渔父歌》诗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太湖“三白”中的白鱼,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实冠天下”。当时,人们还尝试把白鱼子送到关中——“吴郡送太湖白鱼种子,敕苑内海中以草把别迁着水边,十余日即生小鱼。其取鱼子,以夏至前三五日,白鱼之大者,日晚集湖边浅水中有菰蒋处产子,缀着草上,是时渔人以网罟取鱼。”果然,好吃的东西到哪里都有市场。
春季鱼产品产量丰富,所以人们还设法加工存储。《嘉泰吴兴志》记载,湖州仪凤桥南有鱼脯楼,吴越国时在此专门曝鱼脯上贡,“春月尤多,作以供盘饤”。
金陵地处南北冲要,酒楼特别多。李白诗云:“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春天到处都是酒香味,卖酒的女子不停地在吆喝。
中古时期,越州酒比较著名。身在北方的韩翃送人回江东时说:“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说的是,越州酒声名远扬,春天时喝几口感觉最爽。当时的酒名中,很多都带有“春”字,可能是在告诉大家春天酿的才是好酒。
除了饮酒,喝茶也是一种社会时尚。民间招待客人,都是用香茗。一二知己休息聊天,沏上清茶一壶,是城市居民的平常生活样式。不少人不仅喜欢喝茶,还常到城外采茶自制。
唐代才子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中这样描述:“采茶非采绿,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春夏之际,江南地区的踏青游玩风气与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很大关系。仅从人口数量来看,唐代苏州城内人口约20万至30万,唐代中期杭州人口也有十几万,到唐末至吴越时进一步增至20万至25万。
同时,地方官员和文人士大夫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山山水水的眷恋,也进一步影响到各个阶层的生活风气。史书记载:“大历中,词人多在江外。皇甫冉、严维、张继、刘长卿、李嘉佑、朱放,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迄今余波尚寝,后生相效。”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