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营院团:联动长三角开拓新空间

2020年04月07日 08:12    来源:文汇报    童薇菁

  2019年度上海民营院团绩效测评正在进行中,截至记者发稿,已统计82家民营院团全年总演出场次突破1.6万场,全年总收入超过2.5亿元,不断为上海全市演出经济添砖加瓦。

  从现有数据来看,2019年的成绩单基本与前年保持一致,随着统计的进行,总场次和总收入还会有一定程度地增长。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上海民营院团的整体发展呈现稳定性和上升性,“1.6万场”的演出数据背后,这支行业“生力军”成长得愈发健康强壮。

  这些扎根在上海的民营演出团体,在多年的艺术生产和品牌经营中,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信任。“文化大码头”让他们走得更远、更稳健。

  签约不断,长三角地区向上海民营院团发出邀约

  上海开心麻花剧团2019年商业演出达到664场。在与2018年上海场次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上海开心麻花本地班底的原创剧目从一部增加到三部,孵化了多支青年主创团队。作为专业的喜剧生产者,“麻花”制造的笑声覆盖了虹桥艺术中心、人民大舞台、上戏剧院、上海保利大剧院等多个演出地标。不仅如此,开心麻花加快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商业布局,去年在杭州成立上海全资子公司“杭州麻花”,并且已经有了产出效应。

  多年来,这家剧团始终坚持原创,“以演养戏”不仅打开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在作品版本的迭代中不断适应市场,逐渐培养起麻花的 “专属观众”。去年,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场《乌龙山伯爵》,全国八个剧组可以同时演出,有过不下十个版本的演员。有观众始终不渝的认可与陪伴,才能有这样的市场规模。

  突如其来的疫情,倒逼开心麻花加速在互联网端发力,积极推进亲子戏剧线上课程、即兴喜剧白领视频教学、喜剧实验室短视频等线上项目。4月6日,八名开心麻花的喜剧演员,将要把争夺“C位”擂台赛搬到直播平台。开心麻花副总经理陈强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生产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样式,这一天终会来临。到那时,没有创造力的演出就会被淘汰。创新是需要风险的,但没有创新才是真正的风险。

  正如韦芝所言,民营院团最懂得怎么活,他们对市场环境是最敏感的。

  疫情发生后,许多海外剧团的演出不得不被暂停,但上海民营院团的一些演出项目却签约不断。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张余介绍,长三角地区新建了不少剧场,他们把今年下半年的演出档期,很多都留给了上海民营院团。

  守正创新,品牌效益开始发挥巨大影响力

  2019年,对于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而言意义独特。“十年磨一剑”,园林实景昆曲《牡丹亭》在朱家角演出了整整十年。同时,它走向了国际戏剧节的舞台,作为2019契诃夫国际戏剧节的开场剧目,向世人展现来自东方的艺术魅力。

  昆曲,是拥有600年历史的活化石,传统艺术如何守正创新?在“昆曲王子”张军的心中,有着独特的意义与分量。“创新不能盲目,更不能有指标压力,民营院团要稳扎稳打。”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不是高产的创作团体,成立十年间,创作总量还没有达到两位数。可但凡出手,在票房上绝没有失利,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名气越来越响,观众越来越多。

  这些作品中,有在万人梅奔开唱的“水磨新调”新昆曲演唱会;有跨界莎剧、一人分饰四角的《我,哈姆雷特》;有昆曲本体与现代意识水乳交融的现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有“十年磨一剑”的园林实景昆曲《牡丹亭》……古老文化呈现的年轻态和惊人的感染力,甚至圈住了那些95后、00后的新生代观众。

  通过互联网,张军成为传播戏曲文化的使者,也被很多年轻人引为偶像。追求成功是很多人的渴望,可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坚韧二字,所谓艺术耕耘,也就是不辞辛苦,然后静待收获。

  实景园林版《牡丹亭》最初每周只演一场,50场后加到每周两场,且都安排在同一天晚上,两场紧挨着一起。每个周六,张军总是早早地赶到演出场地擦桌子、打扫卫生。傍晚四点准时上妆,演完六点场,半小时内要准备好迎接下一批观众,匆匆补个妆又上台了。“朱家角有800万游客,但不是每一个都能走进《牡丹亭》。”张军坦言,“十年里,就是这么一点点地坚持了下来,把每个戏做扎实了,就是我们剧团的特色。”

  2019年,张军还把全年30%的演出量给了公益场。他把艺术普及带到了校园、美术馆、博物馆,虽然不是正式演出,但含金量一点没差。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剧团提前勘测场地,每次喇叭的型号都要拍下来,“不行的话,我们要自己带过去,艺术不能妥协”。张军说,做艺术普及最大的收获,是非常慎重地把握每一个因缘际会的开始。

  “近一年来,上海民营院团在票房经济、文化配送、艺术普及、公益演出以及推动文商旅融合等各领域均表现抢眼,品牌效益开始发挥巨大的影响力。”韦芝说。

  徐俊戏剧艺术中心的创演计划已预排了五年。2020年他们推出的大型音乐剧《赵氏孤儿》采用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剧本,在全球讲好中国故事。上海鼓鼓文化艺术团一年演出达到862场,其中商业演出711场,他们带着绛州鼓艺术从上海出发,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民营院团,已成为“演艺新空间”的最佳拍档

  面对这张上海民营剧团交出的成绩单,有人问过韦芝,数字真实可靠吗?上海民营剧团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拓宽了自身的演出发展道路?

  “100部戏就是100条路”,成立27年来,上海现代人剧社积累的IP库已十分庞大,既有《单身公寓》这样的白领戏剧,也有《捕鼠器》《谋杀启事》《记忆底牌》等中文版悬疑话剧,现实主义创作也精品迭出,《大世界》《四个婚礼》《汇贤坊》等都是近期反映时代发展的力作。上海新光悬疑剧场、北京剧空间剧场“一南一北”两家专属演出剧场,更是在“场团合一”模式下,不断架起内容生产与演出渠道的桥梁。

  2019年,上海现代人剧社更是把话剧搬出了传统剧场,走进了思南公馆、虹桥天地康得思酒店、新天安堂、愚园1018等多个“新演艺空间”,全年总演出场次达339场。“这些沉浸式戏剧将演出变成了年轻人的社交生活,剧目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一个新空间的演出都是度身定制、独一无二的。”上海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说。

  新天安堂是圆明园路上的一座教堂,作为“演艺新空间”,上海现代人剧社充分利用其建筑之美,设计成四面环绕式的舞台,观众可以坐在360度旋转的椅子上观看演出。去年夏天的一次台风,让张余早早赶到新天安堂准备退票事宜,没想到,八成以上的观众如约而至,“不需要退票,请让我们看完演出”。这让张余看到“演艺新空间”大有可为。

  去年,上海前后推出三批50家“演艺新空间”。这些“剧场之外的剧场”,就像上海的外百老汇,不断释放出新的演出经济能量。院团多了演出的渠道,而城市的更多地标多了文化与艺术气息。上海300多家民营院团,已经成为“演艺新空间”的最佳拍档。

  此次摸底同时“打捞”出额外的惊喜。绩效测评中,上海演出行业协会牵头,针对本市登记注册的沪剧相关文化团体的统计发现,本地沪剧剧团或沪剧相关文化企业多达20家以上。沪剧,成为继话剧、音乐剧市场之外,另一庞大的观众市场群体。

  “我们希望,这些剧团不要打一枪就跑掉,创作和演出要常态化、专业化,才能稳定发展。”韦芝说,在演出行业协会的扶持下,这些小剧团的剧目库越来越丰富,剧团越走越自信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上海民营院团:联动长三角开拓新空间

2020-04-07 08:12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