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研究发现,百万年前泥河湾人石器制作技术明显提升

2020年04月02日 1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孙自法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杨石霞副研究员联合中外多家机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距今约110万-100万年,泥河湾史前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明显提升,这一现象与中更新世转型期(距今约120万-70万年)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耦合关系。

  这项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获《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论文通过分析早期人类行为变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早更新世(距今约260万-80万年)中国旧石器工业的传统认识,为解读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石器技术与人类行为演化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也为今后思考全球早期人类的起源与扩散提供数据积累和认识基础。

  杨石霞介绍说,早更新世(距今260万-80万年)的中国石器工业多被视为“简单的石核-石片石器”“砍砸器传统”或“模式1技术”(曾盛行的对史前石器制作技术的简单阶段划分)的代表,且在技术上长期保持停滞状态,缺乏发展与变化。她和研究团队通过对泥河湾盆地小长梁、东谷坨和岑家湾等遗址出土石制品的系统比较研究,以及对岑家湾遗址石制品拼合序列的解读,识别出在距今110万-100万年,早期人类在石核剥片和工具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已取得明显的进步。

  泥河湾盆地作为华北乃至整个东亚史前人类遗址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东方早期人类的故乡之称,其丰富的考古材料为我们了解早期人类提供了窗口。其中,距今约110万年的岑家湾遗址以其极高的拼合率,为恢复石制品打制过程和评估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基于对拼合标本的技术解读与序列构建,研究者发现岑家湾遗址史前人类通过翻转台面实现对小块燧石的充分利用,而时代相近的东谷坨遗址更多地通过台面调整、修理获取石片毛坯,体现出对小型石片剥片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石器生产中一定程度的预设与规划。与时代较早的小长梁(距今约136万年)等遗址相比较,所体现的石器生产技术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通过综合比较中国早-中更新世遗址分布规律、石器工业及其气候环境背景,研究团队进一步认为,距今120万-70万年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工业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距今约110万-100万年以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岑家湾遗址为代表的石器原料利用和打制技术提升;二是距今约100万年达到峰值后,最终随着气候进一步明显变化在MPT末期地处北方高纬地区的泥河湾盆地遗址密度、石制品数量和精致程度明显下降,而秦岭及以南地区则呈相反趋势;三是MPT晚期以手斧为代表的大型砍砸工具开始在郧县和百色盆地出现。

  杨石霞指出,早期人类体质的进化,尤其是脑容量的变化与行为变革息息相关。依据全球人类进化的背景和已有化石材料的脑容量变化情况及石器技术整体的发展,不能否认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中国国内目前缺乏该时段的人类化石材料,尚不能对此阶段技术进步与体质进化之间的关系提出确切认识。

  据了解,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学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文化类综艺:传统文化“正流行”      2021年08月17日
  • · 技术加持,“国潮”才能行稳致远      2021年08月13日
  • · 上半年文化新业态保持强劲增长      2021年08月03日
  • · 汉服走俏 市场“接招”      2021年06月20日
  • · 宋洋洋:文化科技仍需深度融入乡村      2021年05月27日
  • · 文化交融是历史必然      2021年05月18日
  • · 汉服是文化自信下中国风韵的表达      2021年05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研究发现,百万年前泥河湾人石器制作技术明显提升

    2020-04-02 1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杨石霞副研究员联合中外多家机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距今约110万-100万年,泥河湾史前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明显提升,这一现象与中更新世转型期(距今约120万-70万年)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耦合关系。

      这项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获《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论文通过分析早期人类行为变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早更新世(距今约260万-80万年)中国旧石器工业的传统认识,为解读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石器技术与人类行为演化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也为今后思考全球早期人类的起源与扩散提供数据积累和认识基础。

      杨石霞介绍说,早更新世(距今260万-80万年)的中国石器工业多被视为“简单的石核-石片石器”“砍砸器传统”或“模式1技术”(曾盛行的对史前石器制作技术的简单阶段划分)的代表,且在技术上长期保持停滞状态,缺乏发展与变化。她和研究团队通过对泥河湾盆地小长梁、东谷坨和岑家湾等遗址出土石制品的系统比较研究,以及对岑家湾遗址石制品拼合序列的解读,识别出在距今110万-100万年,早期人类在石核剥片和工具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已取得明显的进步。

      泥河湾盆地作为华北乃至整个东亚史前人类遗址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东方早期人类的故乡之称,其丰富的考古材料为我们了解早期人类提供了窗口。其中,距今约110万年的岑家湾遗址以其极高的拼合率,为恢复石制品打制过程和评估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基于对拼合标本的技术解读与序列构建,研究者发现岑家湾遗址史前人类通过翻转台面实现对小块燧石的充分利用,而时代相近的东谷坨遗址更多地通过台面调整、修理获取石片毛坯,体现出对小型石片剥片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石器生产中一定程度的预设与规划。与时代较早的小长梁(距今约136万年)等遗址相比较,所体现的石器生产技术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通过综合比较中国早-中更新世遗址分布规律、石器工业及其气候环境背景,研究团队进一步认为,距今120万-70万年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工业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距今约110万-100万年以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岑家湾遗址为代表的石器原料利用和打制技术提升;二是距今约100万年达到峰值后,最终随着气候进一步明显变化在MPT末期地处北方高纬地区的泥河湾盆地遗址密度、石制品数量和精致程度明显下降,而秦岭及以南地区则呈相反趋势;三是MPT晚期以手斧为代表的大型砍砸工具开始在郧县和百色盆地出现。

      杨石霞指出,早期人类体质的进化,尤其是脑容量的变化与行为变革息息相关。依据全球人类进化的背景和已有化石材料的脑容量变化情况及石器技术整体的发展,不能否认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中国国内目前缺乏该时段的人类化石材料,尚不能对此阶段技术进步与体质进化之间的关系提出确切认识。

      据了解,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学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