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是乡村旅游的迭代

2020年03月31日 10:21    来源:江南游报    王珏

  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50个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名单中,非遗主题小镇20个,民俗文化村30个。民俗文化村与普通的乡村有什么不同呢?

  庆元县百山祖镇三堆村是这批民俗文化村中的一员。

  三堆村自然人文生态良好,古时就有“一龙三珠,四桥四庙,六亭八景”之说,据清光绪年间《庆元县志》载:明代诗人吴孟登曾在此作诗《永兴桥》,境内登记在册古树名木180余株,现存庙宇3座,明代古廊桥2座,古神社2处,红色革命遗址1处。这里的百姓自南宋以来世代种菇为生,是庆元典型的菇民区,拥有丰富的香菇文化资源,该村目前存续的非遗资源有:省级非遗项目香菇砍花技艺、菇民防身术、菇民习俗,市级非遗项目百事吉剪纸、黄粿制作技艺、香菇传说、菇寮白、香菇山歌、菇寮奉师傅习俗,还有三堆迎神节等县级非遗目录项目。这里村民的生活和生产习俗无不体现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庆元香菇传统文化,是庆元香菇文化的活化石。2018年,三堆村被列为庆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事吉剪纸”传承基地。

  再看看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武阳是明朝开国元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刘伯温的故里,这里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丰富的刘伯温相关文化遗产资源。武阳是刘伯温传说的发源地,卜居武阳、千读百温、书凑礼、携土还乡等刘伯温传说故事在武阳人中口耳相传、世代相承,形成了篇幅众多、流布广泛、内容丰富的刘伯温传说作品群。2008年6 月,刘伯温传说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武阳还有南田民居营造技艺、刘伯温堪舆术(文成择居习俗)、伯温家宴、南田元宵舞龙、文成渔灯舞、渔灯制作技艺、重四节习俗等刘伯温相关文化遗产,刘伯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每一个文化民俗村,都有着厚厚的故事和活着的历史,让乡村旅游除了山水田园,还有说不清的故事和新奇的体验。

  这些江南的村子,遗落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成了水泥森林间的桃源。它们的历史遗迹落在土壤里,等待着再次发芽生长。

  那么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有什么异同呢?

  随着城市化要求的提出,许多乡村都开始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乡村旅游以秀美的山水生活迅速发展起来。这种速度带着美丽乡村的巨变也带着快速复制的千篇一律。遍地可见的油菜花,完全雷同的文化节,快餐化连锁的特色小吃,乡村旅游再时代中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回到乡村旅游发展之初,乡村与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一些特殊地区的民俗习惯与其他地区不同。这些差异让乡村旅游充满了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掩,每天沐浴着晨光食用早餐,还可以跟着农民去地里体验劳作的快乐。在特殊的季节还能和农民的丰收,摘果子、爬山、参观水田、下水捉鱼、制作当地小吃等。

  但是从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来看,乡村旅游市场在逐利下逐渐失去原生态的生活。

  民俗旅游是某些地区为了传承和发展本地区特色的民俗风情而专门开发出来的,它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目的不同,相比于拉动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它更加注重对珍贵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为了保留本地区特色民俗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民俗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当地的特色的民俗,感受到当地特色的文化习惯,顺便尝到当地的一些特色美食,感受到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这种生活与乡村生活不同,它更能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让游客时刻处于兴奋的状态。除此之外,在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还会涉及一些日常生活、 农业生产以及民俗信仰等问题,这些方面的差异会让游客觉得自己处于另一种文化的包围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同时让游客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民俗旅游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但是,当民俗旅游地方过度强调地域性和民族性,也会导致旅游者无法获得归属感,增加了不安全、不适应感;又或者是缺乏独特性和民族文化性,导致缺乏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对游客产生不了吸引作用,忽略了对文化求同求异程度的把握。

  乡村旅游和文化民俗旅游的目的决定了市场参与度的不同,但是在时代发展下,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正在相互的补充和融合。

  随着近几年来乡村旅游的不断实验和改革,农家乐式的旅游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认可,其中城市居民尤其喜欢农家乐的旅游模式,这种新的旅游模式为乡村旅游带来的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为了避免农家乐的同质化,依旧需要讲好乡村故事,抓住乡村特色,努力做到一村一品。

  对于民俗旅游来说, 构建特色的民俗村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特色民俗村的构建和生活能够将这些不同的民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民俗村的构建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来帮助我们保护民俗村的传统文化。

  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与根源是民俗文化内涵,对民俗旅游的产品创新与推出工作必须以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体系为中心及宗旨,通过对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地规划,在基于生态效益的础上不断取得实质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外,民俗旅游接待地区要不断进行改革开放,接受不同文化的促进与优化影响,又要在保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顺利交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限制,只有对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进行有效协调,才能促进民俗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民俗村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时代进步的标志,将民俗村建设地更完美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因为只有将民俗村建立完全,才能发挥宣传和保留本民族的特殊文化。

  乡村旅游并不等同与民俗旅游。乡村旅游不能为了民俗而民俗,生搬硬套,快速复制。民俗旅游也不能为了市场而开发,忘了保护的初衷。

  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也迅速发展起来。不可否认,文化和生态是一体的,无法进行分离、独立。将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和多元化的民俗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就可以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景观,这是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 遵循的规律。不忘初心,协调文化、生态、经济,共同推动文旅发展,是时代的需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民俗旅游是乡村旅游的迭代

2020-03-31 10:21 来源:江南游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