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挖掘价值 非遗资源变“金山”

2019年12月09日 08: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苏 锐

  借助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近年来,山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实现双丰收,通过理念、研发、营销等领域的创新,推动非遗资源变“金山”。

  非遗活态传承成果喜人

  济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这座城市拥有丰富而宝贵的非遗资源,并且不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

  2018年起,济南大幅提升了非遗专项资金的规模,并创新推出了“非遗活态传承八大工程”,包括传统工艺振兴、传统舞蹈活力再现、民间文学推广等。当地还扶持50所学校与传承人“结对子”,通过设立校本课程,实现非遗常态化教学。

  在基层,济南每个县(区)如今都建起了历史文化展厅,43个镇(街)、114个村建成了乡村非遗历史文化展馆,传承人到乡村定点定时授艺已成一景。

  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拥有独具地方海洋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结合旅游品牌的打造,当地将建设100个非遗历史文化展室列入了2019年威海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每个展室给予两万元财政补贴,目的是串联起威海的乡村非遗民俗资源,打造独具胶东风情的非遗旅游线路。当下,威海市群众艺术馆新馆的非遗展厅正紧锣密鼓布展。根据设想,建成后的非遗展厅将成为本地民众、外地游客感悟威海民俗历史的生动课堂。

  在潍坊,非遗已成为当地民众珍惜的家乡文化。泥塑、扑灰年画、风筝扎制……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把多个非遗项目引入校园、社区、企业,办培训、搞研发、打品牌。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的“非遗空间”,如今每周平均接待观众超两万人次。“非遗空间”由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扶持企业打造而成,民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体验非遗项目,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均在此开设了工作室,每天都有展演节目。

  非遗推动乡村振兴

  很多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进程中,变身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看到这样的特点,山东各地均把非遗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抓手,推动非遗回归乡村,让企业与村民对接合作。

  枣庄市书源笔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的省级非遗项目阴平毛笔制作技艺,建立了扶贫车间,吸纳培养贫困、残疾毛笔技师50多人。几年来,该公司累计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年销售额不断增加。

  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苇帘加工出口基地。依托非遗项目苇帘加工工艺,水湾镇解决了当地2.3万人的就业问题。如今,水湾镇的苇帘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年创造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山东部分地市的文旅部门也积极行动,在推动非遗回归乡村、助力增收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经营发展模式。

  例如,日照依托全市126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设100处“非遗工坊”。“非遗工坊”集传承、展示、销售于一体,采取“非遗+传承人”“非遗+合作社”“非遗+企业”3种方式,打通了非遗项目的线上、线下营销渠道。

  日照还借助当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挖掘整理“二月二舞龙大会”“渔民节祭海”等非遗资源,让村民重新拾起老民俗、老手艺,与景区联合,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游客来到我们这里,除了吃农家饭和全鱼宴,还能看村民的舞龙表演。”日照市五莲县经营“农户渔家乐”的老板韩水芬说,随着民众出游需求的提升,单一的美食、景点体验已不具备竞争力,非遗表演成了她生意的主打品牌。

  保护理念需要更新

  山东各地在非遗保护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很多棘手问题仍亟待解决。

  机构和人员配置有待调整是各地反映较多的问题。以山东沿海某市为例,该市的非遗保护中心于2007年设立,与市文化馆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工作人员均为市文化馆的抽调人员。该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说,目前,中心人员缺乏相关经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在山东部分地区比较突出。有专家告诉记者,部分地方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非常积极,可一旦申报成功便不闻不问。加之目前缺乏对传承人具体而明确的考核指标,导致一些传承人只关注扶持资金是否发放,对项目的传承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经费短缺也成为一些非遗从业者的心病。某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说,该市市级财政每年拨付的非遗保护工作经费仅有10万元,除了用于市级非遗保护中心日常工作的开展外,所剩无几。

  相关专家建议,在扩大财政资金对非遗项目扶持规模的基础上,要根据非遗项目门类的实际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资金分配,让每一分钱花在实处。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引导民营企业合理开发利用非遗。要推动非遗文创大赛等活动常态化举办,争取有源源不断的创意涌入非遗保护领域。尤为关键的是,要强化非遗与本地旅游业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对非遗品牌的整体营销与推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山东:挖掘价值 非遗资源变“金山”

2019-12-09 08: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