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考古研究:解开人类演化的遗传密码

2019年11月25日 10:38    来源:广西日报    梁莹 林雪娜

  原标题:广西考古学的又一个里程碑

  解开人类演化的遗传密码

  人类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人类的形成经过了怎样的演化过程?一连串的疑问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枚发掘自广西的190万年前的巨猿牙齿化石,日前成功解开“遗传密码”,广西考古研究又一次为人类演化考古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地处北回归线的八桂红土地,隐藏着关于人类起源演化的诸多密码。从上世纪50年代的柳江人遗址发掘,到突破人类演化“莫氏线”理论的广西石斧研究成果,再到突破“非洲起源”学说的百色现代人牙齿化石的发现……近日,记者从广西民族博物馆获悉,在广西考古人的努力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接连发现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级意义的科考成果,为古人类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枚牙齿打开人类演化研究新窗口

  11月14日,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刊发了题为《牙釉质蛋白质组表明巨猿是早期分化的猩猩成员》的研究报告。

  在这篇世界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中,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组成的科研团队,首次通过先进的古蛋白质测序技术,从出自广西田东县吹风洞的一枚巨猿化石中成功提取遗传物质,并确认了这个早已灭绝的物种与亚洲猩猩存在密切的演化关系。

  “这是首次在温暖湿热的亚热带地区化石中发现年代如此古老的蛋白质证据。为我们在保存着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的化石中提取遗传证据,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式。”论文的第一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Frido Welker博士说。

  2008年,广西民族博物馆研究团队对田东县距离地面近80米的吹风洞进行了系统发掘,发现了90多颗巨猿牙齿化石,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193万年。

  在探索早期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过程中,古人类学家长期被早期人类和猿类的演化关系所困扰。“如果获得化石中的遗传信息,就能够为巨猿演化提供铁证。”作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广西古人类研究专家王伟说,这一研究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温暖潮湿的地区,科学家只能从距今1万年前的化石中成功获取遗传信息。

  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出现在2018年5月。当时,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团队来到广西,与王伟带领的研究团队一拍即合。双方以彼此优长合作,对吹风洞发掘的其中一枚巨猿牙齿化石进行遗传物质提取和测序。

  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在经历无数次提取失败后,科研人员幸运地在牙釉质里找到6种氨基酸、406种肽链,并用古代蛋白质测序技术,成功重建了巨猿与现存类人猿的进化关系。

  “这一发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了解早期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扩散打开了一扇窗口。”王伟表示。

  他们证明了东西方古人类一样聪慧

  古老的百色盆地上,右江河谷两岸处处是高高低低的台地。跋涉在这片几十万年前温暖气候形成的红土地上,若仔细分辨,或能在散落的砾石中,发现一种与众不同的石头——有着明显砍砸打制痕迹的石器。

  在广西古人类学研究中,石器是最主要的考古证据之一。

  而手斧——这种对称性的古人类石器最可以反映出早期人类先进的智力水平。在国际学术界曾有一条被奉为经典的“莫氏线”,该理论认为:在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条画在欧亚大陆中部的界线西边,早期人类可以制造出以手斧为代表的两面对称的工具,进化得更“聪明”;界线东边的东亚和东南亚早期人类则没有这类技术复杂的工具,过着不思进取的生活。虽有亚洲学者对此产生质疑,却苦于找不出可靠证据。

  1991年,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广西百色盆地古人类旧石器的研究课题,参加工作不久的王伟也参与其中。

  王伟已记不清多少次进入这个盆地,用坏的铁锤、小铲,走烂的鞋子无法计数。“顶得了风,挖得了土,吃得了咸菜,认得了石头。”王伟笑道,对于考古人员来说,规律的作息便是白天查地层,开深沟,挖标本;晚上点灯熬夜,清洗化石,辨认等级。

  凭着一股劲,广西考古项目团队硬是在这个长约80公里、最宽处15公里的盆地发现旧石器遗址将近百处,采集到的石器超过5000件,其中,最具价值的便是一种两面加工的石器——手斧。根据年代测量表明,这批手斧年代为距今80万年左右,其精巧程度甚至远胜过同时期的石器。

  2000年,美国《科学》杂志以百色手斧为彩色封面,对广西的考古研究成果给予简要报道和高度评价。这一发现展示了东亚早期直立人的行为能力和旧石器工业技术,突破了考古学上著名的“莫氏线”理论,扭转了学术界的偏见,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人类进化的历史。

  在山洞中探寻现代人类起源奥秘

  百色盆地的旧石器研究,在古人类学界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然而,该成果发表后,曾引来外国学者对其年代学问题的质疑,尽管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但大家仍希望找到“人类”化石的“铁证”。

  “制作百色手斧的古人长什么样,他们从何而来,又去了哪里?”为解开这个谜团,王伟将目光投向温度恒定、受外界干扰较少的百色盆地南部边缘洞穴群。

  “爬上一个相当于几十层楼高的山洞,最希望能找到一片骨头、一块下颌骨。然而,发现普通石头的概率是99%。”有一次,根据当地抓蛇人提供的线索,王伟和考查小组前往田东布兵盆地的一个洞穴进行调查,在攀登至60多米高时,王伟差点滑落,他咬着牙给自己鼓劲,他内心有一种强大的信念支撑,最后,他爬了上去。

  这一次,他抓住了1%的机会,在这个当地人称作“么会洞”的山洞里,考察人员意外地发现了2枚直立人牙齿化石,为研究东亚早期人类迁移、亚洲人类起源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人类学科考充满惊喜,更需要突破艰难险阻的毅力和勇气。”怀揣着无比热情,王伟团队先后调查广西境内外洞穴不下300个,为古人类研究采集了大量实物材料。

  2014年,英国学术期刊《国际第四纪》报道王伟与团队关于广西田东陆那洞发现的两颗距今10万年的现代人牙齿化石,表明现代人扩散到东亚的时间比原来认为的5万年提早了一倍。这个发现对传统的现代人起源、演化和扩散的理论提出挑战。

  早在1956年,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带领团队在柳州发现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后曾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各种证据表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华南,很可能是东亚地区现代人形成与扩散的中心区域。

  “人类进化早期的智人化石主要发现在亚热带地区。广西的大量洞穴中,保存着数百万年以来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秘密仍有待揭开。”王伟说,他希望通过提取古蛋白质遗传信息的创新方法,今后能突破时间封锁,在原有或新发现的化石中找到更多证据,进一步揭示现代人演化框架,让广西考古为古人类研究再贡献力量。

  “这是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王伟很开心。如今,发现了巨猿化石的百色吹风洞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洞穴,还有更多的洞穴遗址被纳入保护开发范围。

  “希望能打造更多的世界级古人类考古、科普教育基地,让广西的历史文化名片叫得更响亮。”从事了几十年考古工作的王伟也欣喜地发现,不仅前往广西的学者越来越多,到博物馆探寻人类秘密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这笔宝贵财富不仅是广西的,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王伟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广西考古研究:解开人类演化的遗传密码

2019-11-25 10:38 来源:广西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