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亟须“去伪存真”

2019年11月01日 12:46    来源:河北日报    吴学安

  近日,网上发布一篇题为《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文章,将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大学博物馆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文中指出,重庆大学博物馆部分馆藏可能是赝品。目前,虽然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已有多位文博界专家表示,从曝光的照片上看,情况并不乐观。(10月23日 新华报业网)

  近年来,随着大学建博物馆成为潮流,博物馆日益成为高校重要的文化教育设施。与政府部门组织修建的公共博物馆不同,大学博物馆往往存在藏品门类单一、专业性强、开放范围有限等特点。

  高校建博物馆的宗旨,应当是有利于教学,特别是与高校文化一脉相承。由于有学术研究背景和高校文化资源“打底”,高校博物馆也能补齐社会博物馆的短板,在展现教育工作水平,传播进步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等方面起到独有的作用。就国内而言,一些大学博物馆在业内取得良好声誉,也得益于发挥了其专业特长。如北大赛克勒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等知名高校博物馆均与所在高校的优势专业相联系。

  作为高等学术机构的文化设施,高校博物馆在接受藏品捐赠时,显然不能“来者不拒”。在高校建博物馆成为风潮的当下,尤其不能一股脑儿地接受藏品。文物真伪情况的鉴定认定,牵涉到诸多专业知识,重庆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究竟有没有赝品,有多少赝品,有待权威机构和专家给出结论。而从文章中提供的图片及相关分析对比来看,“雁鱼铜灯plus”“电镀金镶、人工合成绿松石的金乌龟”“六驾秦始皇陵马车”等展览品,即便是在外行人看起来,也“太假了”。

  时下,“博物馆热”已成为令人欣喜的文化现象。在“博物馆热”的潮流中,大学博物馆不应该缺席。一些专业属性强的大学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教育职能,更应当为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但是每一所博物馆都应意识到,文物展览不是摆地摊,不能粗制滥造,更不能瞒天过海。一处藏品丰富、富有内涵的高质量文化博物场馆,体现的是历史的底蕴,也是现实的“门面”,既能提高高校的文化品格,也可以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收藏、展示、教学、研究上就更须慎之又慎,对于假货、赝品,坚决不能让其在校园里找到生存空间。

  因此,高校建博物馆应“因材施教”,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研究方向,来确定自己博物馆展品的类型和展出规模,更应“去伪存真”,严格鉴定程序,杜绝赝品进校园,守护好学校这片净土。此外,还需健全准入机制和完善日常管理,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博物馆赝品免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高校博物馆亟须“去伪存真”

2019-11-01 12:46 来源:河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