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轴生长
有人将北京比作一本读不完的书,中轴线无疑就像是书脊。
这条轴线肇始于元,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贯穿古都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直达北端的钟鼓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一线牵一城,线上汇集了北京城建筑的精髓。一城聚一线,北京城的变迁在线上留痕,线也随之不断生长。有人说,这是一条历史轴,娓娓讲述北京往事;也有人说,这是一条发展轴,人们从这条线上读北京、看中国。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让古老中轴线焕发新光彩成为一道必答题。
从保护建筑到寻找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城市承继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中轴对称的格局没有被打破。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天安门广场地区经历多次改造。但是整个广场的规划设计及其两侧公共建筑的布局、规模、形式均反映出对传统中轴线对称原则的维护,体现出当代社会对中轴线价值的认同和尊重。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曾撰文称,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规划中统帅全局的存在,为构建完整的城市景观增添了信心,为实现优美的城市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思路。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提出要保护和发展城市中轴线,“把中轴线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在其两侧和终端安排公共建筑群,采取不同的城市设计处理手法,分别体现出‘门户’形象和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
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以此为契机,中轴线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北京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启动了一轮文物修缮工程:老北京“五镇”之一的燕墩从垃圾堆中“现身”;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永定门在原址按原状完成复建,成为北京的“新地标”;紫禁城启动百年大修;天坛神乐署开门迎客;前门大街改造完成;万宁桥、火神庙亮出来了;钟鼓楼又响起了晨钟暮鼓。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巨大的“烟花脚印”腾空而起,从永定门往北,沿着明清中轴线,一路延伸到鸟巢、水立方,一条轴线上,古老与现代无缝衔接。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后,本市组织编制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2018年完成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中轴线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同步实施,北京对中轴线文物的维修保护经费投入达5亿多元,先后开展了景山寿皇殿、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天坛、社稷坛、太庙等重要遗产点的维修保护、腾退开放、展示利用工作。
2017年年底,本市启动了中轴线申遗专项小组,4大类27项任务有序推进。社稷坛、天坛、太庙完成腾退。
将目光聚焦南中轴。站在永定门城楼上北望,笔直的“步行走廊”通达正阳门箭楼。路两侧,国槐枝繁叶茂,银杏傲然挺立。
严格意义上讲,南中轴御路新修段称不上是文物修缮工程,因为工程是在原有市政道路基础上直接完成铺设,并未进行下挖考古。然而,这处景观修建工程却处处参照“文物”标准。御道规制参照正阳门城楼下现存御道遗址和《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中20世纪四十年代实测数据进行。
秋高气爽,南中轴御路上游客如织。赵先生是一名导游,专程到御路转一转。他说:“游客们喜欢看原汁原味的北京,我先来体验一下,希望可以开发新的线路出来。”家住天桥附近的王先生已经70多岁,他说:“从永定门到天桥,路边儿的说明牌有介绍御路的,有说天桥历史的,每天遛一圈儿,天天长学问。”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说,南中轴的打通对于整条中轴线的保护和文化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南中轴御路全线贯通,北京中轴线申遗再添新筹码。
这是今年本市重点打造的文化遗产探访线路之一,未来还计划通过考古、景观设计等多种方式,提升行走的便捷程度,真正实现全程步行无“断点”,方便更多人在漫步间,感受北京城独特的壮美风貌。
留住中轴线上的文明,北京尽心尽力;找寻中轴线上的文化,北京如痴如醉。
刚启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4层E值机岛地面上有一组铜板,取名《一线一城》。十块0.9米见方的铜方砖上,浮雕图案从北至南依次表现了北京中轴线、国家体育馆、鼓楼、景山万春亭、天安门、前门天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图像。这座最现代的机场与北京中轴线几近重合。
航班起落间,乘客透过悬窗,看北京的中轴线延伸,见证发展轴的无穷魅力。
从逛景点到品韵味
今年正月十五,故宫博物院连“亮”两晚。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观众漫步紫禁城宫墙上,《千里江山图》等名画被投影在金色琉璃瓦上,畅音阁的戏楼开锣,水袖曼舞。即使不入宫,人们也可以看到千米红墙上,大红灯笼随风摇曳。墙内、墙外的人都成了最美的风景。
尽管有人提出质疑,但都阻挡不住人们对于中轴线亮起来的期待。
景山公园和故宫博物院一条马路之隔,亮起来的速度也最快。春赏牡丹、中秋赏月,中轴之巅逐渐成为北京最美的夜景。
前不久,一场“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景山公园拉开帷幕。这处秀场的举办地是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保护过程中腾退规模最大的一组古建筑群。景山公园园长丛一蓬说,公众对中轴线及文物保护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公园作为公益类文保单位,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主动作为,勇于创新,文物保护不应仅限于完整性,更应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服务当下,既要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也要展示现代文明成果。
近年来,景山公园积极建设人文景山、艺术景山、魅力景山和智慧景山,深入挖掘中轴文化精髓,提炼新价值。“寿皇殿开放至今已经接待了30多万的游客,音乐节和非遗服饰秀的播放量已过千万,我们希望尝试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借助网络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用这样年轻化的方式唤起文保意识,树立大国文化自信。”丛一蓬说。
市民于女士今年三十出头,她说,“小时候不爱来景山,爬山嫌不够高,逛园子嫌建筑少没得看,现在挺喜欢这儿,空气不错,关键各种活动展览挺多。有一次,公园在花丛里摆了几个古人立牌,把头掏一个洞,游人可以走到后边露脸拍照。丑萌丑萌的,我发了个朋友圈,吸引了一群朋友来打卡。”
古老的建筑,踩上时代的节拍,让人流连忘返。
先农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且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耤田是这里最重要的历史文物景观。后来这里成了育才学校的操场,2018年才重新收归先农坛所有。
今年秋天,“一亩三分地”里,金灿灿的谷穗压弯了腰,随风唱着丰收的歌谣。十组亲子家庭走进耤田中,体验收获的乐趣。一位家长说:“能在二环路里体验耕种,感觉很奇妙。”
具服殿内,一场《一亩三分擘画天下——北京先农坛的耤田故事》展同时揭幕,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重农传统娓娓道来。
今年“十一”假期,故宫博物院里少了隔离墩,太和门东侧的《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文华殿展厅的《姜国芳紫禁城系列作品展》、东南角楼的《营造之道》、武英殿的《良渚与古代中国》……各具特色的展览,自然而然地将大客流分散开。孙女士参观前特意做了功课,她笑着说:“原来看建筑,两三次就看完了。现在看展览,逛文创商店,百逛不厌。除了有点费钱,剩下的都挺美。”
在北京,到景山万春亭,望云卷云舒;到宽敞的故宫箭厅广场餐厅吃碗面,看游客往来穿梭;到前门步行街逛逛,一路走到天桥剧院看一场芭蕾舞剧,一草一瓦,皆传情。
从听人讲到我体验
10月26日,东城全区177个社区围绕“以邻为伴、幸福社区”的活动主题,从“邻里乐”“邻里颂”“邻里情”三个方面,举办398场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延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气氛。
卖炒花生的、磨刀的……一大早,前门三里河公园东口就热闹起来,老北京叫卖声此起彼伏,身穿花布衣推车叫卖的胡同居民,一边叫卖一边把居民游客往里请。
“喝着茶、听着曲儿,这小日子,舒坦!”家住大江社区长巷三条的老住户、今年61岁的郭铭说,自从三里河公园建成开放,住在这儿的居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这片区域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院儿议事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2年,成立目的是增强居民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打通“民声”最后一公里。工作人员介绍,一个小院议事厅,敲开了小巷人家的院门,住户不再关着门过自家日子,共同参与胡同治理。“胡同怎么设计,居民也有发言权了。小到院子里的晾衣空间如何设置,大到架空线入地等工程,只要和民生有关的话题,就是议事厅的议题。”
专家认为,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历史脉络,更是一条民生脉络。“中轴线申遗首先是保护,是提升中轴线沿线周边的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让居住在这里的人生活得更舒适,让游客更能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因为中轴线申遗有获得感,自愿参与到中轴线的保护与宣传中来。”
壮美的轴线,串联起故宫、天坛等皇家园林,也分布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承载着最有代表性的京味儿文化。用画笔记录胡同变化的社区民警李劲松、把小巷当家一样呵护的小巷管家丁淑凤……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正在成为这条线的“代言人”。单霁翔说,“我成长于北京,从小就居住在中轴线两侧的胡同里,雄伟的天安门、温馨的四合院是我人生美好的回忆。”作为在北京中轴线附近生活了60多年的“老北京”,他时刻关注着中轴线的变化,对北京中轴线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更为服务古都北京发展而骄傲,为保护北京文化遗产而自豪。
北京工业大学师生把实验室搬到了中轴线上。为了支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动历史街区风貌整体改观,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多年来,北工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熊文积极参与大栅栏地区改造。团队成立的人本实验室就设在杨梅竹斜街59号,研究主要聚焦于弱势群体居住与交通环境提升、腾退空间优化设计与便民改造、老字号与平民精神复兴、跨界合作与共同缔造机制。
黄居荣年过八旬,住在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共生”是他今年学到的新词。所谓“共生院”,包括“建筑共生、文化共生、居民共生”。“共生院”模式对腾退的院落和房屋进行修缮,增加公共设施,保护了古都风貌,也改善了留下来的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实现腾退院落和房屋的利用,激发胡同活力。
如今,院内廊檐下,东西山墙各镶一块青石碑,一面写“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一面写“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老人说:“别的住户我不知道,反正没打扰到我。你瞧,地砖是新铺的,还安了消防(设施),门是刷卡进出,每天还有人到院子里打扫,保证干净卫生。这样的共生,挺好!”
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表示,中轴线申遗将纳入核心区控规,一些重要点位的腾退、提升,也将纳入规划当中。
本周,国际世界遗产专家与国内遗产、文物、考古、规划方面的专家专程为这条最具魅力的“轴线”而来。他们将参加2019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出谋划策。未来,本市还将适时启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设立中轴线保护基金会。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数读中轴】
中轴线被称为北京城的魂和脊梁,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
中轴线申遗坚持“保护为主、科学管理”的理念,申遗对象确定为北京老城7.8公里长的传统中轴线,范围包括中轴线遗产及周边地区。遗产区和缓冲区两部分,覆盖老城约65%的面积,已确定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多处遗产点,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北京市2019年初确定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48项重点任务,其中有24项计划年内完成。截至目前,14项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