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成都10月21日讯(记者 魏金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时值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之际,国内外的非遗作品集结亮相。“群芳”吐艳,非遗创新发展备受瞩目。
“电商扶贫”+“授权”助力新设计
在本次非遗节期间,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项目成果也亮相在非遗节主题展——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展。现场,该工作站携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专项基金、北京服装学院以及飞亚达等时尚品牌为凉山彝族银饰、彝族刺绣开发的20余款非遗时尚产品也首次进行了集中亮相。而在此之前,这些非遗时尚产品在9月份的时候已在唯品会唯爱工坊电商公益平台上上线销售。事实上,从研发到销售,中间也就半年左右的时间。自今年2月份该工作站成立之后,3-4月份期间,工作站先后组织设计师前往凉山进行非遗采风,采撷民族故事和传统纹样作为设计灵感。此后,设计师通过深入走访,并与当地传承人、手艺人反复交流,对传统纹样进行美学重构,设计出了一批具有彝族特色的非遗时尚产品。
唯品会电商扶贫成果展示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在展厅的另一头,“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吸引了不少年轻大学生的观看。据悉,这也是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办以来首次聚焦“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的主题展览。不同于传统的以实物为主的非遗展览形式,“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聚焦非遗符号的授权和转换,展览吸引了成都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多家知名文博、文创和非遗保护单位共同参与,吸引了300多个授权元素和51家IP版权方的积极参与,同时被邀请参与的被授权方涵盖酒店、餐饮、鞋服、家居等品类供应商100余家。走进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的展位,展台上摆放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羌族服饰,而是由创意藏羌绣纹样点缀的各种护肤品、化妆品、美妆工具等。非遗授权合作在创造商业价值、提升藏羌织绣知名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不错的合作商机。
藏羌绣纹样点缀的化妆品看起来华美非凡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仪式感、年代感共筑美好新生活
多彩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更具仪式感。在湖北非遗展区,“小红绣”新型私人定制刺绣项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悉,该项目也是大冶刘小红刺绣艺术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的妇女手工创业项目。在展览现场,围绕童趣、婚庆、祈福、高定、商务合作等主题,小红绣·匠匠工坊推出了一系列寓意吉祥美好的刺绣作品。
小红绣婚庆系列产品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我们的口号是重要的时刻送给重要的人,你能想到的重要时刻,包括出生、结婚、升学等等,以及你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人。在我看来,除了手工,当下非遗本身更大的意义是在于用手工表达情感。”大冶刺绣传承人彭肖肖这样谈到。
在平定县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产品展位前,顾客接踵而至。本次展会,他们带来了数十种产品,有砂锅系列、生肖杯系列、茶叶罐系列、快客杯系列、旅行杯系列等。冠窑砂器讲究的是养生,容器本身能改变水质,软化水,分解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好多上年纪的大爷大妈看到我们的产品,都说现在这样的东西太少了。家里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说到底,这样的锅煲出来的汤就是好。”展位相关负责人谈到,有几款限量版的砂锅在展会刚开始就已被抢定,后续他们还会陆续开发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其他产品系列。
文化价值再造时代新品牌
据记者现场观察,与以往的非遗展品区别较大的是,如今的非遗产品开发越来越重视贴牌生产。正如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长钟秉章所说,非遗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现代市场的运作手段同等重要,这些都是打造非遗品牌、创造非遗价值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米色莫子洛设计的女包备受好评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非遗展区,彝族绣娘米色莫子洛设计的手包上,贴上了自制的产品牌,上面除了作品名称、非遗项目类别、生产商、生产地址、联系方式等产品的基本信息外,还有品牌官微以及设计师的抖音号等。身为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米色莫子洛于2017年10月开始自主创业,现在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非遗扶贫工坊及凉山妇女就业示范基地。
“伊玛织绣”牌家居用品陈列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同样,在攀枝花非遗扶贫展区,围绕“僳僳族织绣技艺”,当地积极打造“伊玛织绣”品牌(“伊玛”在僳僳族中意为“妈妈”),通过发展旅游,促进文创商品的宣传推广与销售;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则积极打造“悬天净土壤巴拉”品牌,实现特色产品增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