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目前上海拥有2000余家实体书店和发行机构,打造多梯度多元化新型阅读空间格局 去书店,逛逛幸福理想生活的“样板间”
求知、社交、看展、赏文创、品咖啡、听心仪作家读一首诗……如今在上海遍地开花的实体书店,几乎可以满足与阅读有关的种种需求。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实体书店零售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4.69%。光是上海就拥有2000余家实体书店和发行机构,最高、最美、最古朴、最文艺、最时尚的书店构成申城多梯度多元化新型阅读空间格局。
与六七十年前人们要买书,只能去新华书店排队“轧闹猛”相比,上海实体书店发展几经沉浮,如今明显回暖。一批高颜值、高体验感、高附加值的复合型或专业化书店,大大丰富了公共文化内容供给,汇聚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书香力量。在资深出版人卢俊看来:“如今的书店早已不仅仅是买书的地方,更近于诗意栖居的‘样板间’——书店的智慧空间呈现展示着人们美好理想生活的模样,见证着城市文化的想象与追求。”
从“挤破头”的新华书店,到遍地开花的人文书房
70年来的书店业变迁史,恰是中国文化出版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1949年6月,新华书店第一、第二临时门市部同时在沪开业,开启了新华书店在上海传播进步思想文化的征程。从最初仅有两家网点发展到目前遍布全市各区百余家分店,伴随上海解放而诞生的上海新华书店,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沪上书业探索创新发展之路的鲜活缩影。
新华书店保存了无数人的美好阅读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购书选择不多,新华书店几乎是广大读者唯一也是最好的购书去处。改革开放初期,春风解冻,数不清的青年涌向新华书店,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守在书店门口长队里,争相购买数理化课本、文学名著和汉译学术丛书。不少80后的青葱岁月里都有着相似的一幕——暑假和父母一起逛新华书店,在高高的书架前仰头寻找钟爱的故事书,头顶吊扇呼啦啦地转动;结账柜台前挤满人,结完账营业员用纸条将一沓书缠绕在一块,再用粘了糨糊的毛笔刷下接口处贴成封条,顾客接过书小心翼翼放进挎包带走。
1998年底上海书城诞生,“人山人海绕着福州路、湖北路、浙江路、广东路排队,甚至进场要买票,定价约三元,但读者还是争先恐后地排队买票。”原上海书城总经理、党委书记赵建平追忆,书就几毛钱,那时百姓收入低,买书也算高档消费了。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热潮推动,民营书店的春天也来了。一批有自身特色的人文书店在大潮中脱颖而出,较之以销售业务为核心的新华书店,这批书店初步体现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进入新世纪后,数字阅读的兴起、网络电商低价倾销、店面租金上涨,加上有的书店经营不善以及盗版屡禁不止等多股压力下,2000-2004年、2009-2011年堪称寒冬期,不少书店转型、歇业,甚至倒闭。
冬去春来,2012年上海率先出台扶持实体书店政策,2017年发布的《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上海文创“50条”强调,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新型实体书店发展格局。近几年,上海实体书店回暖态势基本确立——门店数量止跌企稳,一批高品质、高颜值、多业态书店相继落成,整体活力显著增强。
校园书店、社区书店、乡村书店和景区书店也成为投资新热点,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实体书店。目前沪上高校已拥有30余家实体书店,光是去年,5家校园书店在上海渐次开业,新增营业面积约1240多平方米——华东理工大学附近的陇上书店、同济大学周边的同济书店、位于上海大学东区的泮溪书店、华东师范大学门口的大夏书店、钟书阁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新店……“书店+”乃至“阅读+”等新运营模式为书店注入了深层动力,也让学子们连呼“过瘾”“给力”。
跳出传统单一大卖场,解锁阅读的N种表情
“以前信息不对称,大而全的书店,几乎是读者接触新知的唯一地方,眼下多媒体传播发达,文化需求爆发式增长,如果光陈列一排排书架,实体书店早已无法吸引读者驻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是圈内公认的书虫,他认为,一座先进发达的城市需拥有各种风格、层次、追求的专题专业书店,才能满足多元细分的读者需求;跳出连锁复制模式、具有一定文化积淀的专业化书店,对培养市民阅读兴趣、提升社区文化品位,都大有裨益。
打造专业书店,上海有自己的创新基因。早在1982年,上海就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专业艺术书店,原上海新华书店静安区经理钱永林记忆犹新:“开门时轰动成怎样?四开间的门面里都是人,大家排队进,参观展览会一样,汹涌热情的顾客挤碎了八只玻璃柜台。”曾经,上海科技书店、音乐书店、艺术书店等十多家专业书店构筑出申城独特的风景线。眼下,以戏剧、音乐、海派文化、诗歌等为主题的新型专业书店,也在陆续筹备中,有望成为细分领域的“知识供应商”。
如今漫步申城,无论你喜爱江南水乡雅致文人生活,还是追求前卫摩登的时尚感,都能在书店矩阵中找到匹配的心仪生活方式,多梯度、多样性书店风格为申城拓展了丰富新型阅读空间。比如,位于“上海之巅”、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书店”的朵云书院,成为城市文旅的网红打卡地;沪上首家“中版书房”落地长宁,中岛柜和高架柜区隔功能空间的设计,充满了精致都市感。未来两年,上海市民还将陆续收获书香大礼——占地1.8万平方米的上海之光徐家汇书院预计2021年开业,“光明·稻田里的书店”有望在花博会之际揭幕,打造集沉浸式展演、文化民宿、研学旅行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书店业态。从图书卖场到文化空间,再到生活美学磁场,“策展”思维赋能书店空间,解锁了阅读的N种表情。
即便对习惯线上购物的年轻一代来说,“逛书店”的冲动也并未稀释。“书店成为集聚读者感情,共享生命丰盛的空间。”同济大学副教授汤惟杰感慨: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区别,不仅仅是购买模式的变化——走进实体书店,不同领域的书籍聚合、读者与作者、人与书的相遇,会形成特殊的“气场”,这是网店天然缺乏的,书店的另一重魅力在于文化热点的酝酿和发生。爱逛书店、周末打卡读书会的90后学子曾咏勤发现,好的书店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承担了“家”的情感功能,让人忍不住“常回家看看”。
(记者 许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