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0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深挖齐鲁文化 叫响“好客山东”
9月2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的成就。
记者了解到,至2018年,全省公共图书馆达到154个,文化馆157个,美术馆55个,艺术表演场馆106个,各类博物馆541个;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总人数8.6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892.4亿元。“好客山东”品牌在海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20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70年来,文艺创作百花齐放,人民文化文艺生活日益丰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明池介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我省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其中有20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个剧目获文华大奖,3个杂技节目获“金小丑”奖。
全省文艺工作者先后推出了吕剧《李二嫂改嫁》、京剧《奇袭白虎团》《红嫂》、话剧《丰收之后》、柳子戏《孙安动本》、山东梆子《墙头记》等享誉全国的优秀舞台剧目,涌现出方荣祥、郎咸芬、张春秋、王玉梅、黄遵宪等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艺创作勇攀高峰,屡创佳作。先后创作推出了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舞剧《红高粱》,京剧《瑞蚨祥》《项羽》,杂技剧《聊斋遗梦》等精品剧节目,其中《沂蒙山》被誉为山东舞台艺术的新高峰。”张明池说。
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到99.3%
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已基本建成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服务方式持续创新,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品牌工程扎实推进。”张明池说。
全省共有154个公共图书馆,157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建成数量和等级标准均居全国前列。全省182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到99.3%,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成率达到97.5%。全省共建成城市社区儒学讲堂1600余个,开展活动10500余场次,参与群众86万余人次;已建成乡村儒学讲堂2.2万个,开展活动11万余场次,参与群众267万余人次,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博物馆、重点文保单位居全国首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70年来,我省一批珍贵、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不断健全,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和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
目前,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市级名录3490项,县级名录10544项。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9万个,年营业收入1572亿元,利税146亿元。
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我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2018年底,山东省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541家,总量居全国第一。486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博物馆总数的90%,博物馆社会公益属性进一步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由97处增加到192处;省政府两次公布省级文保单位,由606处增加到1711处,总数居全国首位。
旅游消费总额5年翻番
文化和旅游及相关产业是我省经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834.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20亿元,占比从3.32%提升到了4.29%,年均增长15%以上,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旅游消费总额从2013年的5000亿元增长到2018年10000亿元。
全省文化和旅游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积极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打好‘孔子牌’,形成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书屋等平台,山东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张明池说。
据统计,2018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513.1万人次,增长3.8%;入境游客消费33.6亿美元,同比增长6.0%。随着文旅融合向深度拓展,入境游客在领略齐鲁美景的同时,也对齐鲁文化有了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