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曲阜培育50余个文化产业特色村

2019年09月16日 09:52    来源:大众日报    孟一 吕光社 通讯员 梅花 张艳

  原标题:“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曲阜培育50余个文化产业特色村

  每天天还没亮,曲阜市鲁城街道林前社区大大小小的篆刻店就开始忙碌起来,通过家家户户建成的大小电商平台,每天约有5万枚印章源源不断地售往海内外。“随着文化产业越来越受重视,林前社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每年的销售额在不断攀升。”林前社区党支部书记孔祥龙说。去年10月,林前社区正式入选全国淘宝村,而就在几年前,社区的主导产业还和电商完全不搭边。短短几年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社区巧借当地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为特色的“文化+互联网”产业群,带动了社区的振兴发展。

  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孔子故里曲阜市而言,儒家文化的侵润在众多村落中留下的不仅仅是青砖黛瓦、雕梁画栋,还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依托这一优势,曲阜将文化注入到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方方面面,“文化+”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力量。“林前社区因临近孔林而得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制作印刻的手艺。”孔祥龙介绍,和其他社区明显不同,因受儒学浸染,这个手工艺专业村充满文化气息。印石篆刻、碑帖、楷雕、拓片等是林前社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传统特色产品,但因其市场流通量小、消费群体有限等原因,这些民间工艺在传承上一度面临困境。

  “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让村民们既着急又惋惜,直到互联网经济的东风吹进林前社区,在文化和互联网之间架起了桥梁。2006年,社区集中整顿了景区周边的各类小摊位,经营渐渐规范起来。摆摊儿卖印刻的生计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以“孔府印阁”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基地的兴起。从“零、小、散”到产业化,从“线下”到“线上”,社区发展思路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古老手艺的重焕光彩,更成就了林前社区居民的致富梦。

  林前社区共有2800多名村民,现在已有超过1500人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从业居民年均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这个社区有大大小小的网店500余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孔府印阁”,在短短几年间创造了石印产品网上销量全国第一的业绩,2018年全年销售额达到1.7亿元。仅今年上半年,整个社区线上线下就实现了4亿元的销售收入。曲阜市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一个个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培育出让村民致富,让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同时,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轴,通过“文化+旅游”丰富乡村内涵,带动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打造生态旅游乡村,而葫芦套村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旅游村。

  位于曲阜市吴村镇的葫芦套民俗村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独特,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山东省首批宜居村庄。 “葫芦套以‘福、禄’而闻名,然而空守着资源优势,不加以挖掘利用,葫芦套村渐渐荒芜衰败,成了‘穷山沟’的代名词。”葫芦套村党支部书记徐宏回忆道。曾经,看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村里越来越萧条,他心焦如焚,通过挨家摸底和外出考察,他悟出来一个思路:乡村发展得留住根脉,葫芦套村要发展,还是得靠“福禄”文化。

  从2008年开始,徐宏带领村民从试点葫芦种植到大面积种植,从修复部分农家院落到实施“优宿”建设项目,发展农家乐24家。村里充分发挥山村传统民俗传承保留完整的优势,建起了乐和家园、儒学讲堂等特色民俗体验小院,以儒家经典、葫芦文化为主题建设文化景点,独特的儒韵乡风让游客流连忘返。葫芦套村的乡村旅游度假模式渐渐成型,并成为曲阜文化国际慢城重要景区,村民们也享受到了“福禄”文化带来的福利,增加了收入。与葫芦套民俗村同样以“乡村游”闻名的,在曲阜还有石门山镇周庄村、石门山镇梨园村、吴村镇平安寨村等20多个民俗村。他们虽各具特色,但同样的是,都保留着各自传统文化的基因。息陬镇东夏侯村的石雕畅销全国各地,大庄传统工艺制品琉璃瓦饮誉海内外……一个个富有文化内涵、拥有竞争力的特色村不断涌现。目前,曲阜市已培育各类文化产业特色村50余个。

  “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从文化振兴里挖掘出产业振兴的元素,乡村才能更好地振兴起来。”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说,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根脉,下一步,曲阜市将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让一个个乡村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曲阜培育50余个文化产业特色村

2019-09-16 09:52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