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交流用火星文语言 偶像是虚拟歌星
70后家长看不懂00后孩子
你知道什么是“中二病”吗?你明白“杰克苏”的含义吗?如果孩子管你叫“蛋白质”,你知道是褒义还是贬义吗?网络时代,70后、80后的家长们集体吐槽:家有“00后”,我们已经无法跟孩子沟通了!
“00后”成长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而且步入了个性表达和自我主张的重要人生阶段。由于成长背景和信息渠道等种种差异,父母在亲子关系中面临着亚文化隔阂、数字代沟、健康焦虑在内的一系列新挑战,这样的亲子相处,更呼喊父母的同步成长。
流行语看蒙“70后”家长
“中二”即初中二年级的意思。顾名思义,“中二病”指的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杰克苏”是指影视剧里集各种优秀男人的特质于一身,无所不能的男主角。而“蛋白质”则是很多孩子抱怨父母的话,意为笨蛋、白痴、神经质。很多家长是通过百度,才明白了这几个词的意思。
除了这些流行语,还有火星文,也同样让家长们一头雾水。火星文意指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或汉字拆分后的部分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年轻网民为求彰显个性,开始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
“☆╰⌒、 吔浒”其实是“也许”;“3Q得Orz”就是谢谢的意思,Orz是个图案,是一个人跪拜的样子,合在一起就是跪谢的意思……这样的文字简直让70后、80后的父母抓狂,在他们眼里,这可能根本就是一串乱码或打错的字,从字面上根本无法理解,可使用火星文交流早已成为00后们的习惯。
看到这些00后孩子们极具个性的流行语,很多家长都目瞪口呆,会不由自主地感觉自己已经“OUT”了。
孩子们也同样茫然和迷惑:自己跟父母在语言上已经产生了无法填补的代沟,让人哭笑不得。有网友说,自己发朋友圈说“笑尿了”,结果妈妈马上心急火燎地跑来追问“怎么这么不小心呢?”;有人在朋友圈发“我也是醉了”,爸爸的责备马上赶到——“学什么不好,学喝酒!”
孩子追捧网红 家长实难理解
小溪的妈妈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跟初中的女儿交流了。小溪认为自己是二次元少女,而爸妈属于三次元里面的人,他们根本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溪迷恋上了洛丽塔服饰,买了各种镶着宽大花边、蕾丝的洋娃娃似的衣服,头上还要戴上夸张的大蝴蝶结、兔耳朵。在70后的小溪妈妈看来,这种衣服顶多是上台表演节目时穿,穿着这样的衣服出门不可思议。
更让她不能理解的是,女儿还有两个偶像,名叫洛天依和初音未来。总听女儿念叨,她还纳闷,现在的明星怎么都取这么奇怪的名字?直到有一次,她搭朋友的车,听到车载音乐里面有这两个“歌手”的歌,才弄明白:原来这个洛天依和初音未来都是虚拟歌姬,歌声来自音源库,用的是卡通漫画的形象,有点像小溪妈妈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里面的美少女战士。两个虚拟漫画人物,居然还能开演唱会,还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这简直颠覆了小溪妈妈的三观。
而且女儿还特别喜欢听“MC喊麦”。一开始,小溪妈妈也不明白究竟什么是“MC喊麦”,小溪也懒得解释。后来,小溪妈妈才知道,原来“MC喊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说唱形式,虽然小溪妈妈也曾经崇拜过周杰伦,知道说唱和Rap ,可当她听了一段“喊麦”后,还是大吃一惊——跟着伴奏念“顺口溜”也能叫唱歌?
代沟难填:对父母屏蔽了朋友圈
“时代在变化,技术在发展,新生代们喜欢的东西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我也能理解,也不会多加干涉,可是她的理想居然是当个网红!这一点我绝对不能接受!”在小溪妈妈的价值观里,孩子们的理想就应该是长大当个科学家、工程师、老师、医生……可是女儿竟然说她的理想是开直播、做网红,拥有千万粉丝!她不能理解。
可同样的,小溪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一定要逼迫自己当老师、当医生,凭什么网红就不能被崇拜?为什么每天必须按照妈妈要求的顺序和时间去做每一件事,自己又不是一个毫无思想的机器人!渐渐地,小溪对于妈妈的问话越来越懒得回答,应付妈妈的话也只剩下“嗯”、“行”、“知道了”。终于有一天,小溪妈妈发现,小溪的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女儿把她屏蔽了。
即便之前有着无数的矛盾和争吵,但小溪妈妈也并没有太多的伤心,可朋友圈被屏蔽,却狠狠地伤到了她的心,她感受到一种排斥和不信任,她觉得自己在女儿眼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跟朋友们说起自己家的这些事,这些70后的老母亲们竟然有种同病相怜之感。腾讯新闻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他们统计了2671对父母和子女,试图了解当下中国家庭的情感联系。结果显示,62%的父母都在通过朋友圈了解孩子。与之相对应的,52%的子女却对父母屏蔽了朋友圈。
专家建议:变化时代 做成长型的父母
70后、80后父母与00后孩子之间的亲子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了教育学者和心理学者的重视。近日,中国人口宣教中心还专门为此举办了一场教育沙龙,这场沙龙吸引了大批家长,他们都迫切地想找到答案。而专家的意见则是:在变化的时代做成长型的父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说,《2017年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显示,超过6成的14岁儿童的父母表示孩子懂得更多的上网技能,与家长形成了数字代沟。这显示出一种后喻时代的趋势。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曾提出过“后喻时代”,指晚辈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技能,给先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
在“后喻时代”,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数字代沟”无形之间增加了家长不确定性的焦虑。但是,如果一味地将孩子与技术隔离开,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就像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说的,在现代通讯、交通和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情境下,长辈只有虚心向小辈学习,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才能建立一个有生命力的未来。所以,李新影建议,作为家长,要辩证地看待技术,陪孩子一起去了解、去探索、去实验,通过反向学习,有度把控技术生活;通过技术结合趋势,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提升个人灵敏度以及梳理同理心,进行针对性培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在信息与观点多元的时代,家长和孩子由于存在社交圈和信息渠道的差异,观念的差距更加放大,科学沟通也变得更加重要。亲子间客观存在价值观差异,可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家长要正视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并学会以尊重为前提的沟通。在沟通的技巧上,要与孩子站在一起,建立同盟式的亲子关系,共同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对待孩子游戏追星等爱好上,要学会尊重与理解这些爱好对于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而不要直接否定;另一方面要相信和配合孩子自控,与孩子建立一个共同管理的“度”,在“度”的把控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最终实现孩子的自我管理,与孩子共同成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