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旨在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2019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出台。大学生是我国志愿者的主力军,高校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做到意识、组织、队伍、服务、保障五到位。
意识到位。各高校均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多是隶属学校团委的社团组织,大部分由青年志愿者协会自主管理、联络对接。除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外,校内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各级部门对志愿服务活动重视不够。从高校育人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可以说是一门思想性、专业性、体验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服务内容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提高青年学子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将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纳入高校育人核心体系,有利于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专业化建设,有利于青年学子生发内在动力。唯有教育者的意识到位,把志愿服务真正作为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执行力,产生辐射全面的教育效果、深入持久的社会影响。
机构到位。大学生志愿服务目前还处于粗犷式管理阶段,没有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高校志愿活动目前大多是学校团委组织的公益性活动,这种公益性活动往往是针对某一主题开展的单项活动,缺少长效志愿服务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通常由学团组织管理,但实际上学生自招、自培、自管居多,且与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关系疏远,能够结合专业内容开设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践课的学校为数甚少。笔者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保障运行力度和效果,其组织机构的地位和影响力尤为重要。为此,高校院系两级应建立以院系领导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领导小组,负责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在政策、人员、资金、项目、课程等方面提供保障,并将小组工作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志愿服务体系化建设的目标。
队伍到位。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了解,更缺乏志愿精神的培育;一方面由于管理人员、课程师资、活动经费的缺乏,导致体系化的课程培训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有热情但缺乏专业能力。另外,激励机制的不足,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不足。队伍建设是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在志愿者招募及培训路径、信息化管理、考核体系、激励手段等方面加以完善,促进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队伍的壮大、资源优势的发挥。
服务到位。志愿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一样,讲究服务效果和服务质量。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应在服务范围和专业能力方面更加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服务。目前,文化和旅游类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促进效果还不明显。服务不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社会相关公益部门的衔接不畅、培训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创新和个性、活动项目筛选不利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等。因此,加强志愿者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训,保持通畅的对外联络,遴选适合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等,才能促进和保证服务到位。
保障到位。保障到位是志愿服务体系的血肉。没有血肉的滋养,体系构建就是空话。青年学子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精神非常可贵,作为高校管理者应给予关爱和保护。比如可以将学校志愿服务先进表彰制度化,安全、交通、食宿等志愿服务补贴标准化,专业培训经常化,为志愿队伍提供专业老师,为搭建管理信息平台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向有意向的学生提供了解、学习志愿服务的机会等,从制度、政策、人员、资金、课程等方面给予适度支持和保障,为高校志愿服务提供和谐、顺畅的活动环境,使得志愿服务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在青年学子身上得到充分显现。
(作者喻峰,系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