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色种植,网红打卡…山东这些小村庄不一般!
山东有许多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小村庄,它们或自然环境优美,或文化底蕴深厚。今天小编为您展现的这几个小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令人眼前一亮!
小张村:亩均利润5万元
7月18日,位于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小张村的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泡椒大棚内,泡椒植株前几天刚被移除完成。从去年底栽种到今年6月份采收完成,这个占地9亩的泡椒大棚创造了一个亩均产值“纪录”。
“整个大棚泡椒大概在1.5万棵,今年价格比较好,平均每棵泡椒的均价在37元左右,贵的时候每棵泡椒能卖到50多元。”农场负责人刘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棵泡椒苗种、农资、管理等成本加起来在7元左右,这一个大棚半年纯利润就达到45万元,亩均纯利润5万元。
20年前,当刘超的父亲刘廷义决定将自家7亩多田地由小麦玉米改种蔬菜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当时亩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的土地,如今亩均最高利润能到5万元。1999年,刘廷义一家守着全家7亩多的口粮田过日子,每亩地一年纯收入不足500元。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县里的蔬菜加工厂收购的胡萝卜价格高,比种粮食效益好不少,当年,他就外出“取经”,将7亩多地改种了胡萝卜。
市场行情时好时坏,但从平均收益来看,种植胡萝卜虽然费力但收益更高,刘廷义的种植面积也扩了又扩。2013年,刘廷义的胡萝卜种植基地已经达到近1000亩规模,周边跟着他一起种胡萝卜的村民也越来越多。2013年,刘廷义成立了广饶县凤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着社员抱团致富。
怎样才能把市场风险降到最低,让种植户稳赚不赔?合作社在2014年与东营市华宇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搞起了“订单农业”。一年两季胡萝卜,华宇公司给合作社保底收购价格2600元,也就是包含了土地流转费用、机械、人工、农资等投入的成本价。这样就算市场不好的年份种植户也不至于赔钱,如果是自己的土地还能赚个流转费。“从搞订单种植开始,一年两季加起来每亩地平均利润也有2000多元。”刘廷义说。
2015年,“小农场主”刘超的加入又让这片土地迎来了一场“革命”。2015年刘超辞掉了工作了4年的国企单位,做通父母工作回乡成了一名职业农民。“国家发布众多惠农政策,未来十年是农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再说,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一定可以把蔬菜种植这个产业做大、做精,这正是一个机会。”这是刘超当时的想法。同年,她注册成立了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
农产品质量是农场的生命。刘超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有机化要求,加强农场管理,基地全部实行“六统一”耕作模式,即: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回收,保证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安全。她还引入了动态管理系统,基地胡萝卜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对每一次施肥、灭虫全程记录,并上马了二维码溯源系统。基地还全部实现水肥一体化,一部手机即可实现基地的节水灌溉。
在她的努力下,农场胡萝卜注册了“渑水河”牌商标,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李鹊镇胡萝卜”国家地理标志也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复,农场胡萝卜的“名气”越来越大。
单一的大田种植可挖掘的效益空间已经很小,而且多年种植胡萝卜导致的重茬病害也开始显现。在刘超的坚持下,2017年农场拿出300亩土地试验种植红薯。“红薯管理相对简单,耐干旱,产量也不低。”刘超说,当年红薯平均每斤卖到了0.62元,扣除成本后亩均利润3000多元。今年,农场的红薯种植面积已扩展到1000多亩。
对此,她并不满足,刘超还建设了500立方米沼气池和过滤沉淀池等配套设施,新建羊圈4座和仓库棚2座,实现了“畜—沼—菜”绿色生态循环模式,2017年被评为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她还搞起了线上销售,淘宝店+微商模式让她农场里的胡萝卜、红薯、肉羊等产品线上代理商发展到40余家。
在刘超父女的带动下,小张村及周边地区已成为胡萝卜及红薯特色种植区。小张村现有耕地5000多亩,适合蔬菜种植的有3000亩左右,农场以1000元每年每亩的价格流转了1400亩。除去从事交通运输、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村民,小张村697户村民中农业从业人员约占120户,有近100户村民种植了700多亩胡萝卜和红薯。同时,农场又为300余名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名妇女年增收8000余元。
蔡家村:小山村成旅游者“打卡”网红村
另一个“明星村”,是潍坊市诸城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蔡家沟。这里由本土艺术机构7位时间艺术家打造成了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倡导“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的理念,邀请众多国内外各行艺术家、各大高校驻点创作,打造成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独特标杆。昔日偏僻没落的小山村如今被艺术重新点燃了梦想、照亮了希望,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7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仲夏夜之约音乐会在蔡家沟村举行。来自北京、日本等国内外知名音乐人为朴实的村民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村民梁作官的二胡和诸城派古琴交相呼应;来自日本的前田穰与驻地艺术家张破合作声场表演,凝聚了来自村子里的自然能量;北京音乐人张浅潜、曹草的歌声激荡在村庄……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因艺术而兴,成为旅游者“打卡”的网红村,每天都有游客前来游玩,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个旅游团。
诸城常山东麓的蔡家沟村,经过多名驻村艺术家的打点,院墙绘出3D画面,简单的石板路和树桩,经过创意装扮成为有格调的景观。
艺术村蔡家沟,只是诸城旅游布局的一个点。为促进“文旅+”融合,今年,该市重新筛选确定出2019年度重点推进的文化旅游大项目名单,丰富“文旅+”内涵,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发展领域,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
“我们以南部山区为主阵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路径,重点筛选培育西蔡家沟村、管家沟村、李子园村、岔道口村和北杏村等5个自然村落,建设景区村庄,选取常山集群片区作为重点打造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推动竹山生态谷、野生动物园、三生谷·禅意养生小镇、金查理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迅速崛起,实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诸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孙加军说。
要让旅游资源活起来,能够好看、好玩、有赚头,最好的做法是多业态融合发展。竹山生态谷、蔡家沟艺术试验场、永辉生态农场、迈赫机器人大世界、尽美红色文旅小镇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类项目正在有序发展。其中,蔡家沟艺术试验场秉持“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的理念,对村庄进行深入文化挖掘,培育做大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目前,已建成艺术家工作室、图书馆、公共空间、乡村记忆馆、百工传习馆、古琴馆、农民画舫等场馆,多次举办画展、跨年艺术周、乡村艺术节等活动,探索出一套旅游+文化+艺术的发展新模式。
三义和村:被抢来的蔬菜市场“激活”了
“在物流园增加一个大型劳务市场集散地,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给劳务人员提供基础的劳务保障,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合法权益。”7月18日,在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三义和村村委办公室里,村党支部书记姜庆刚正和村两委成员讨论新建物流园的进度。
1997年,河口区农贸市场由于人流量大,造成交通拥挤,河口区政府遂决定将蔬菜市场与原市场进行剥离。最初市场选址并不在三义和村,但是距离城区不远的三义和人很快就“嗅”到了商机,大伙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蔬菜市场争取到村里来。最终,经过全村人的不懈努力,河口区把蔬菜市场落在了三义和村。
果然不负众望,蔬菜市场很快“激活”了三义和村。8年的时间,吸引了近百家五金建材、家具、工业品批发等批发商铺进驻,蔬菜、五金建材、家具、工业品批发等分区域运行。这个依靠蔬菜市场“火起来”的小村庄在当地真正“闯”出了名堂。
2007年,三义和村召开股东大会成立了河富工贸公司,通过公司化管理市场。依靠现有建材、家具等市场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专业市场的档次和水平。村里先后投资110万元,建设了旧货交易市场;投资460万元,实施了蔬菜市场改造工程,建成了畜禽肉类水产品市场。2016年投资300万元,对原蔬菜大棚进行改造,建成电子商务城,吸引了全河口区快递行业集中进驻,推动了三义和村的服务行业又上一个新台阶。
背靠城郊优势,因市场而兴,借市场而盛,三义和村产业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市场的“火爆”不仅带火了三义和村的经济,更带活了当地村民的头脑,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锄头当起老板。村民葛康惠此前是一个“包工头”,带领几个人从事建筑行业,但是一年到头,却挣不了几个辛苦钱。随着三义和建材市场发展越来越大,葛康惠发现了商机,做起了大型机械车辆出租生意,没几年时间,年收入翻了近10倍。在三义和村,像葛康惠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姜庆刚介绍:“现在村集体收入一年达200余万元,翻了近20倍,村民人均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据了解,近期三义和正在与济南银座家居商谈合作,计划在三义和村建设占地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家居广场。家居广场建成后,将依托银座家居网上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同时引进一批高端家具品牌进驻,推动村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黄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