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寻觅“土味”

2019年07月08日 08: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潘铎印

  原标题:乡村旅游寻觅“土味”

  文化赓续、乡村意象、乡土气息是游客期望的“乡村记忆”

  旅游重在展现个性和特色,乡村旅游不外如是。

  但是,近年来,很多地方在推动乡村旅游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一哄而上,一窝蜂投资建设,却对自身资源认识不到位,没有抓住本地禀赋的特色文化和资源,而是把别处的经验进行简单化复制,甚至把城市景观搬到农村来,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特色魅力和发展动力,最终成为难以持久运营的“空壳景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背景,利用城乡差异来设计产品的一种旅游形式。发展乡村旅游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意蕴,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挖掘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提炼让游客感知的文化符号。作为游客,最希望收获的是当地小镇村庄独有的特色农业和非遗文化风貌,体验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生态园林、民俗文化等旅游特色服务,强化乡村旅游有效体验,感受“非遗”“乡愁”“田园”的文化滋味,让游客把乡村游变成“可带走的记忆”。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6项遴选标准: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保护较好,乡村民宿发展较好,旅游产品体系成熟、质量较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就业致富带动效益明显。这些标准应是众多“迷茫”中的乡村文旅小镇,民俗景区的建设者、运营者应当看齐的方向。建议各地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特色、目标市场制定乡村旅游规划。要突出当地特色,传承传统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乡土文化,真正把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农业产业特色体现出来,努力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促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生态+”、共享经济的融合,围绕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层次更高、类型更多、内涵更深的旅游业态与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实现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要深化旅游资源、旅游线路与当地特色文化和民俗的融合,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强化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深挖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提供符合现代民众的审美和出游需求。激发当地特色文化活力,对优质资源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植根于历史长河中的文脉赓续,让游客获得期望的“乡村记忆”。(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潘铎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乡村旅游寻觅“土味”

2019-07-08 08: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