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双创”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19年06月13日 09:33    来源:河南日报    汪振军

  原标题:以“文化双创”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人类知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双创”的要求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来源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核心内涵为人、技艺、社区。与物质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强调文化的非物质性、人的主体作用、人的技艺、活态传承和它的社会影响。如果说物质性是文象,那么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类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代代相传、绵延不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截至2018年,全省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也有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龙马负图、河图洛书、少林功夫、太极拳、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等,驰名中外,影响巨大。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传承中原文化的历史基因,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现实基础。

  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创新“非遗”传承

  当前,我们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真正做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转化”与“发展”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扬弃与进取的统一。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新时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务之急就是理念的创新。“文化双创”的核心是当代化、生活化、创意化、审美化。

  当代化。正如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存活于当代、适应于当代、发展于当代。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现代的社会,要立足于当代,必须做好“转化”工作。原封不动地继承是不行的,必须找到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形式与内容。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原来的一天祭拜发展到今年延续一周的“老家河南”百姓拜祖非遗文化周,不仅扩大了拜祖的人群,而且延续了拜祖的时间,使黄帝文化获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立足黄帝文化的当代传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主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生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传统的生活,现在又要融入现代生活。因此,它不能脱离生活孤芳自赏,而要与百姓发生联系。“见人见物见生活”,“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就是由原来的脱离日常生活回归到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禹州的钧瓷过去主要作为礼品,用于观赏,没有多少实用性,现在需要加快转型,生产餐具、茶具、酒具、花器等,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

  创意化。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具有创意,生活才充满趣味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化就是要围绕“创意、创新、创造”做文章。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仅有“转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创新”。要结合今天的生产力状况、科技发展状况、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文化消费状况,与时俱进,创作生产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比如河南的画像石、画像砖、石碑比较多,但过去人们只是把它做成拓片,除了文化人,很少有人问津。而现在经过设计师的创意,它能够以符号的形式印在布包、扇子、书签、钱包上,从而进入人们的生活。

  审美化。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迈克·费瑟斯曾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要把“生活转换成艺术”,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比如郑州街道上的法桐是郑州这座城市典型的文化符号,每到深秋,黄叶满地。过去谁也没有想到树叶有什么艺术价值,只是把它当作垃圾,但是现在经过叶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加工就变成了精美的装饰品、艺术品,可以做成书签夹在书里,装上框子放在书桌、书架上欣赏,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审美的作用。

  从人才、业态等方面促进“非遗”转型发展

  一是发掘新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大的特点是活态传承。传承人是“非遗”的主体和载体,传承人决定“非遗”技艺的高低和“非遗”作品的质量。因此人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说老一代“非遗”传承人注重传承,那么新一代传承人更注重创新。比如陶瓷界的李明、郭爱和等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传承人,其作品体现出艺术创造的新气象。与此相类似,还有一大批30岁左右的“非遗”传承人,也在积极运用新的创作观念、运作理念、传播理念发展“非遗”。正是这些人,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的希望。

  二是发展新业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的渗透,电影、电视、游戏、动漫、网络、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受到大众欢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时代,新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接受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体验方式。“非遗”的数字化、影像化、移动化、体验化将是新旧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向。河南急需推动文化内容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交汇、融合、融通,以科技创新促进“非遗”转型发展。

  三是开发新文创。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新文创可以激活文化资源,提升传统产业,塑造文化品牌。故宫文创唤醒了大量沉睡的文化资源,一年获得15亿元的收入,让人们认识到新文创不仅是文化的,也是经济的。“非遗”文创的开发既可以是符号嫁接,也可以是IP再造。通过“文化双创”与“经济双创”的融合,将会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作者: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汪振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以“文化双创”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19-06-13 09:33 来源:河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