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构青年创新文化丰沛的粤港澳大湾区

2019年06月10日 09: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马中红

  原标题:营构青年创新文化丰沛的粤港澳大湾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擘画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壮阔蓝图,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正在形成。

  检索《纲要》的关键词,“创新”一词出现了139次,而排前三的词分别是“科技创新(25次)”“创新创业(9次)”“青年创新(6次)”。其中,“青年”在《纲要》的23处被提到,包括“青年创新创业(5)”“港澳青年(11处)”“粤港澳青年(3处)”。以上这些关键词及其关联性基本勾勒了青年在大湾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见洞见,“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发展引擎之一,而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是创新的两翼,青年则是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换言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青年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人文的勃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研究中应该突出青年、青年群体所需要的创新文化和他们所创造的创新文化。

  营造氛围 涵养青年创新文化的“新空气”

  何为“青年创新文化”?“青年创新文化”中的“文化”是雷蒙德·威廉斯意义上的“平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代表人类思想和文化艺术精粹的经典文化,“创新”是充盈在青年饮食起居、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和工作学习之中的,是人人可为、随时随地可为的平常事,可以说,创新文化也就是“创新空气”。

  谷歌掌门人埃里克·施密特认为,“几乎人人都有创新的机会,创新并不是只有在大学校园外、专门搞创新的少数人才能做的事情。”创新文化是一种令人想不断挑战自己并持续创造自身价值的理念、机制和氛围,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文化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青年特色”。

  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约6000万人,其中,15~34岁的青年有4300多万人,尤其是深圳,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周岁,青春型城市,青春型湾区,可谓充满着创造欲望和创业激情;此外,在香港,有1700多万人接受过高质量教育的青年群体正在寻求更广阔的创新天地,在澳门,近200万的青年也在寻找发挥创造力的机遇。因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群体营构创新空气、创新文化,既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香港和澳门探索发展新方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

  推崇宽容 驱动青年创新文化的“主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营构有利于青年成长、成才和成业的创新文化。理查德·佛罗里达在长期研究美国创新型城市创意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文化的“3T理论”,包括技术、人才和宽容三要素,其内在逻辑表现为,宽容是吸引和培育人才的外部环境,人才是技术革新的关键元素和创造主体,进而才能使技术为产业或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一般来说,宽容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宽容,青年人就会缩手缩脚,止步不前,就不会去尝试突破,更不会去冒险。与此相反,成功导向、求全责备、容错率低、惩罚失败等是创新的“天然杀手”。

  在笔者看来,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是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地处珠三角地区的粤港澳虽然有着天然的地缘联结和“同声同气同捞同煲”的文化基础,但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环境下,如果缺乏对不同价值观和差异性文化的彼此认同和相互包容,就无法真正地交流沟通,更没有办法共融共进,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深圳在营构青年创新文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在2017年开始规划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围绕“城市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理念,从“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着手设计了一系列举措,最大意义上表达出城市对青年的接纳、宽容和支持。如果说,文化同质性是协同发展的基础,那么,文化异质性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

  筑巢引凤 奏响青年创新文化的“协奏曲”

  青年创新文化离不开城市、政府、企业多种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位于大湾区核心地位的深圳对青年人才落户、住房、创业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但与高端人才的支持政策相比,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政府支持青年创新,应该从观念创新开始并落到实处,比如,我们鼓励颠覆性创新,就需要留出监管空间、赋予个人创新自由;再比如,创新始于教育,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的推手,应该大力实现因人而异、灵活变通的终身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大学教育中注入企业家文化意识,以此引领和鼓励青年创新;此外,在各类青年人才的集聚方式上,除了自我培养,还可以通过投食引鸟、借巢育鸟、筑巢引凤等不拘一格的方式,让人才为我所用。

  综上,笔者认为,首先,青年创新文化关注的重点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群体,科技创新、政策创新、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等其实都要围绕以青年为创新主体的路径而展开, 因而,青年创新文化是一种结构性的、合乎规律的、系统的创新文化,不是个别政策导向扶持的、单一市场发展路径的、单一产业行为的文化构成;其次,青年创新文化是接地气的、潜移默化的,有时候连行为主体本身都没有意识到的,甚至近乎回归常识的改革和创新;再者,青年创新文化基于自身历史创新文化基础,又以开放心态悦纳外来现代创新文化和现代城市社会制度,再被个人及团体发展欲望所赋能,从而成为一种全新的创新动能。

  因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营构充分丰沛的青年创新文化,这一文化意蕴既贴近现实需求,又关乎大湾区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更可以作为标杆式的时代范例,对其他国家级区域创新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雄安新城等)提供参考借鉴。

  马中红(南方科技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营构青年创新文化丰沛的粤港澳大湾区

2019-06-10 09: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