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亚洲文学重放光芒

2019年05月15日 08: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何明星

  原标题:让亚洲文学重放光芒(文学聚焦)

  在学术上,亚洲文学有时又被称之为“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相对应。本文所指的亚洲文学,指的是包含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中亚等广大亚洲、非洲地区,在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学作品、各类文学题裁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学风格。

  文学直接脱胎于文化与文明,因此亚洲文学具有浓厚的亚洲文明特色,即亚洲文学是亚洲智慧、亚洲价值和亚洲精神的鲜活载体。概括起来,亚洲文学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亚洲文明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体的生命历程就是要获得这种统一。中国古代先秦哲学中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概念,古印度哲学中有“梵我合一”的倡导,阿拉伯文化中则有“亲近真主”之说,虽然所用表述的概念不同,但主旨都是将人视作自然万物的一份子,“顺天以和自然”,主张彼此和谐共处、共生。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文学中的突出体现,就是亚洲文学特别偏爱大自然的题材,从来没有哪一个文化中的文学像亚洲文学这样有这么多的山水诗、咏物诗。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风霜雨雪等自然万物,都是亚洲作家直抒胸襟的对象。从中国二千年前《诗经》中的“荇菜”“木瓜”“卷耳”,唐诗宋词中的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到印度文学作品中“海洋”“沙漠”“山岭”“日月初升”都是诗人吟诵的对象。波斯人珍爱蔷薇,甚至将蔷薇升华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汗水凝成,伟大的阿拉伯作家纪伯伦的诗作就直接以《蔷薇园》命名。

  在亚洲文学中,大自然不是人类的敌对力量,甚至不是探索研究的对象,而是与之平等对话、精神沟通的媒介。因此亚洲文学的表现形式多以抒写人类个体精神体验为主,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直觉和精神体验中,完成内心的修炼和个体的道德升华。从中国古典文论中“诗言志”,到庄子提倡的“静观玄览”,再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咏志”诗词,都表现了亚洲文学描写主观真实的审美特征。

  印度佛教中提倡个体修炼的“顿悟”,因此印度文学中“顿悟”传统在亚洲地区影响深远。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种精神自省的“悟”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家,中国诗歌史上自成一派的“禅诗”,绝大部分描写的就是这种内心修炼的过程。特别是印度文论中所倡导的“韵”,对于中国诗歌音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印度古典文论《韵光》中认为,“诗的灵魂是韵”,这个“韵”指的就是诗歌字面含义背后的引申意义,这个引申意义就是诗人表现的主旨,这个主旨需要体验而不是解释。

  十分遗憾的是,亚洲文学中这种基于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追求普遍统一,主张彼此共处、共生的文学审美特征,长期被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解释为“神秘的”“愚昧的”,甚至亚洲文学就成为“落后的”“野蛮的”代名词。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在100多年前就说到“在东方,我们不必追求细节,不必看重细节,因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普遍的灵魂。东方圣人为寻求这一灵魂而静坐沉思,东方艺术则通过艺术与圣人一起实现这一灵魂”。(曹顺庆主编《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第82页)。

  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

  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联系,亚洲文明中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关系推及人类社会。即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关系为至善,而达到这个至善的路径是个体自身道德养成与社会伦理的遵守。

  因此亚洲文学倡导教化和引导。中国汉代编刻的《毛诗序》就明确提出,诗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文以载道”成为数千年中国文学史一以贯之的文学传统。印度最早的文论《舞论》就提出“戏剧(泛指各种文学)将导向正法,导向荣誉,导致长寿,有益于人,增长智慧,教训世人”(来源同上),这种文学观念也使印度文学中不仅出现了《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宣言正法思想的作品,也有《五卷书》《三百咏》等智慧文学、训诫文学作品。在近代,亚洲文学中涌现出大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反映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的“抗战文学”“革命文学”“改革文学”等都是“文以载道”传统的薪火相传。在印度的近代文学中,也出现了用诗歌反对战争、反对侵略和殖民统治的作品。如泰戈尔早在1881年就写过《死亡的贸易》,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的罪行。当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时,泰戈尔多次发布公开信和诗词,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如讽刺日军在佛寺祈祷侵华战争胜利的行为时,写了《敬礼佛陀的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阿拉伯文学的诗论强调,“仅有优美的词藻,而没有好的内容,那是有缺陷的,有如一首令人着迷的歌曲,应当是内容好,又词藻优美再配以动听悦耳的曲调”(来源同上)。古代阿拉伯文学中涌现出了很多的“劝世诗”,近现代阿拉伯文学中,也出现了大量反映反对西方大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征服和渗透阿拉伯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是亚洲文学中最为鲜明的一个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文学题裁、风格、主题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亚洲文学从来没有大规模出现过单纯的“娱乐文学”“色情文学”。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与职责一直处于教化和引导,正是这一点,亚洲文学鲜明地区别于西方文学。

  多元开放的文学环境

  亚洲文学或者说东方文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大文化中心和五大宗教的摇篮和发源地,也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可以说,多元发展、交流开放是亚洲文明、亚洲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亚洲文学也长期处在这样一个文学环境之中。

  众所周知,西亚两河流域是世界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文字、天文、法律、数学、雕刻等都达到了一定的文明水平。在巴比伦、苏美尔、埃及等多种文明的相互交流中,诞生了今天的希伯来文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阿拉伯文化成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中介。中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阿拉伯世界、并经由阿拉伯地区传播到西方世界。印度佛教对于东亚文化圈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梵文传入到中华大地,促进了中国诗歌音律的规范化。

  特别是在今天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同时并存着印度文化、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集中在这一地区多元发展。亚洲地区的人们,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也接受好莱坞电影大片,还能够欣赏具有浓厚印度教特色的戏剧《沙恭达罗》演出。可以说,多元发展,交流开放,是亚洲文学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在亚洲文学中,没有定于一尊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因为唯我独尊而导致文学冲突的主张。

  总之,亚洲文学是根植于亚洲文明的产物。理解和认识亚洲文学,需要从天人合一宇宙观、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和多元发展、交流开放的文学环境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阐发和发扬光大。

  (本文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执行主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让亚洲文学重放光芒

2019-05-15 08: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