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中华民族传统而盛大的春祭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新中国诞生70周年的这年清明,人们追寻先辈足迹、体会精神传承、凝聚奋进力量,向历史致敬、朝未来出发。传承红色基因和爱国奋斗精神重点在于挖掘红色资源、活化红色基因、激活情感体验、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少地方开展了红色故事征集活动,既可以激发更多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也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祭奠。提升对红色信仰的守望、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讲好英烈故事,才能铸牢民族精神的支柱。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传统资源的再现学习中,触摸历史、铭记传统、体悟精神,自觉将红色基因镌刻在心中,有助实现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记者采访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清明时节,“与自然相伴”的生态葬和数字化祭扫得到彰显。
清明节期间,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宣传文明祭扫新风,倡导人们改变观念,推动移风易俗。不见鞭炮纸钱,取而代之的是手中一捧素雅的菊花,通过网络缅怀先人的方式也蔚然成风。清明节期间,黑龙江大庆市在大庆文明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传承红色基因·网上祭英烈”专题网页,广大中小学生和网友纷纷在网上向革命烈士和先辈点烛献花、留言寄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表达无限崇敬之情。截至4月5日,在该专题网页上点烛献花的有7万余人次、签名寄语3万余条。
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自2016年2月19日起实施。北京市长青生命纪念园是北京首家推出自然葬区域的生态墓区。长青生命纪念园党支部书记吴亚军介绍,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安葬区域只以植树、植花、植草等进行美化,人们可通过二维码、电子墓碑、集体共祭、时空信箱、日常祭奠等多种方式进行对先人的追思。骨灰自然葬既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又以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为满足人们对逝者寄托哀思,很多墓区创新应用二维码扫墓的祭扫方式,既保障了生态节地节能,也丰富了人文纪念内涵。八宝山革命公墓新闻发言人代雷表示,数字化生命遗产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在生态葬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的创新,将逝者生前的影像及照片资料进行储存,以供后世子孙缅怀纪念。
据了解,八宝山革命公墓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先建公园、后建墓园”“修墓不见墓”的思路,初步建设成了集休闲健身、旅游踏青、城市绿地、生态安葬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墓园。八宝山革命公墓共存放骨灰3.8万份,其中节地葬比例达到95%以上,为各公墓之首。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