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2019年03月01日 08: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石 羚

  村寨屯庄,蕴藏着农耕文化和乡土社会最原始的基因;而在远离城市的那山那水中,保留着中国人最深沉的乡愁。

  “要带动小农户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小农户利用自然资源、文化遗产、闲置农房等发展观光旅游、餐饮民宿、养生养老等项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就如何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目标提供了具体指导,其中关于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方法,无疑是小农户重要的致富路径。

  规模化经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各地资源条件差异明显,“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的地貌特点,很难让所有地方在短时间内实现连片规模经营。据调查,截至2016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有近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所以《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甚至有学者说:乡村振兴本质上就是小农户振兴。

  但资源禀赋有限,不意味着发展机会受限;小农户经营,本身并不等于粗放落后。大机械、大规模固然是现代农业的典型形态,但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又何尝不是现代农业的题中之义?浙江湖州的山水民宿,依托绿水青山为乡村旅游擦亮品牌;云南禄丰的农家生态园,在彝族火把节、丰收节等节庆中更是火爆异常;广东惠州的范和古村、墨园古村整合建筑、戏曲等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村民增收……各地例子无不证明,借助文旅产业让小农户对接市场,能有力弥补其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不足。

  文旅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似乎天生与小农户的分散性存在矛盾。在市场的汪洋中,资源占有少、融资能力弱、技术手段有限的小农户如何漂洋过海?唯有把他们整合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单枪匹马不易,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合作关系正是一艘艘乘风破浪的大船。借助合作社降低生产成本与运营风险,企业推动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抱成团闯市场,抑或跟龙头蹚前路,都旨在形成互补互利的命运共同体,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花开四季”的广东清远,因为温泉溶洞、乡风民俗、特色美食而备受游客青睐,除了摸索出公司制、股份制、合作社制等开发经营模式外,各县区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未来几年,他们还计划从强化用地保障、试行税费优惠、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更多便利。可见,小农户投身文旅,除了市场引导,还需有政府扶持。从规范土地流转交易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从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到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小农户共享第三产业增值收益的必要依托。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让小农户赶上现代农业的“快车”,关键在农户本身。文旅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如何挖掘特色、形成创新驱动力?如何挖掘出农家乐之外的休闲农业形态?如何避免乡村旅游的“潮汐”现象、打造更长产业链?恐怕还得将政府支持、企业带动、集体帮扶转化为自身的发展能力。在去年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有企业分享了旅游扶贫的“强根造血式”探索。的确,传统小农户要想对接文旅大市场,只有自觉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文旅产业,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2019-03-01 08: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