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乡村旅游4.0:休闲乡村呼之欲出
开篇语
2019年春节已渐行渐远,时代发展的脚步却未曾停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重现盎然生机,乡村才有可能振兴。回望过去几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在中国大陆土地上吹响。为适应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纳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从即日起,本报《农村经济专刊》06版的《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将合二为一,更名为《乡村产业》。届时,新的版面除了继续聚焦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外,还将把视角延伸到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为您继续提供最新、最权威的行业资讯,分析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敬请关注!
乡村振兴大行其道,各地新农村建设按下快捷键,但如何让公共品变成市场品,使乡村具备“造血功能”?十多年来浙江的实践是,通过发展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消费升级的加速,乡村旅游业态如何迎头赶上?记者了解到,浙江正谋划推出休闲乡村建设,要求3A景区村庄和美丽乡村精品村建成休闲乡村比例分别达到六成和七成。毫无疑问,休闲乡村将接棒成为浙江乡村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平台。
浙江为何会做出如此部署?什么是休闲乡村,其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又存在何种关系?下一步,方向和路径何在?前段时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文化与旅游厅两个单位联合举办了专题研讨会,探讨新时代、新休闲、新产业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新走向。
繁华背后的隐忧
浙江人多地少,发展大规模农业,优势实在乏善可陈。因此很早之前,省里即提出扬长避短,将农业定位为“高效生态”,农村则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打造好环境的同时,注入产业元素,发展休闲旅游。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三个月后,省委、省政府便在安吉召开现场会,明确以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载体,率先展开“两山”论断的实践。
“十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农民受益最为直接的农家乐特色村,作为产业平台加以重点扶持,并以特色村为基础,推进连线、串点、扩片,打造省级特色乡镇、省级精品示范区和重点县。”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吴金良看来,集聚化带来了诸多效应:业态更为齐全、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综合开发效益更为有效、品牌知名度更为突出。
记者了解到,如今,从“点上萌芽”向“遍地开花”,从“单一吃住”向“多元经营”,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浙江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实现了全面升级。数据显示,2017年,浙江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2亿人次,占到全省旅游总人次的半壁江山,直接营业收入超300亿元。2018年,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4亿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近420亿元。
尽管产值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吴金良指出,就目前而言,浙江的乡村旅游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业态发展不平衡、发展动能不平衡;又比如,产业发展不充分、要素供给不充分、形态发展不充分;另外,诸如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性人才的短板也亟待补齐。
“分析数据,有个令人担忧的现实问题,那就是乡村旅游人次虽然规模宏大,但旅游消费却极不理想,人均花费不到一百元。这表明,绝大部分的乡村旅游还只是处于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是来去匆匆的一日游、半日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建武认为,当前,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以及旅游的消费链,显得极为迫切。
特色化新型乡村的趋势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楼晓云,履新前曾长期担任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经济发展处处长,亲历了“农家乐”由“户”到“点”,再到“集聚村”的整个发展过程。在他看来,浙江建设休闲乡村正当其时,过去十多年里,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再到深化美丽乡村、“万村景区化”工程,加上农家乐及各种乡村旅游业态的培育壮大,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条件。
“后美丽乡村建设时代,应该牢牢把握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之间的关系,坚持农家乐必须姓农、乡村旅游必须姓乡,守住生态核心,适应现代文明,再通过农业和文创增强特色,拓展空间,让游客住得下、坐得牢、可参与。”楼晓云说。
什么叫休闲乡村?在楼晓云看来:首先,得以休闲旅游者需求和居民品质生活追求为导向;其次,以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为基础;最后,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休闲农业和相关休闲设施为支撑。其不仅有休闲度假产业与现代农业、健康产业的融合,还包括了全景式的乡风乡情与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的融合,总之,是一种休闲氛围浓郁、休闲功能完备、休闲产业特征鲜明的特色化新型乡村。
吴金良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产业振兴时,沿用传统的招商引资做法,甚至一招了之,忽视了农民就地就近的创业就业问题,还有些地方则还在投入巨资为美丽而美丽,打造只有美丽外壳、而没有丰富内容的所谓的示范村。他说:“休闲乡村一定是与乡村产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和产业链建设,实现农村人气的集聚,产业的兴旺和乡村的全面振兴。”
在杨建武看来,如果把最初的“农家乐”定义为“乡村旅游1.0版”,到“乡村观光、休闲”再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旅居式的乡村生活则是“4.0版本”,是主客共享、休闲度假、融入生活的完美结合。
“未来,人们为了更高的生活品质去努力,渴望在繁忙中休憩灵魂,追求工作、休闲两不误的工作方式,渴望触摸文化、体验文化和融入文化。这些度假形式在浙江已初露端倪,休闲乡村就应当提供诗意憩居。”杨建武说。
培育综合产业链的急迫
方向既已明确,下一步,如何建设休闲乡村?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各抒己见。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创会会长郑建雄认为,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在于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其不是单纯观光旅游,而是被乡村环境吸引,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重新认识乡村生态、文化、生活方式,集合了美食、美宿、美景、美品等多维美感体验。
楼晓云将休闲乡村的理想格局定义为“住在农家、玩在农庄、游在景区”。他认为,一方面,要培育包括农家客栈、特色民宿、乡村度假酒店、传统手工艺店铺、乡村乐园等在内的休闲业态,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促进休闲产业集聚,打造特色村、风情小镇、精品示范区等平台;与此同时,再推进各相关产业的分工和协同,完善产业链。
杨建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除了融合化、品质化和集聚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同样至关重要。“在滚滚扑面而来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经济大潮中,乡村旅游不能落伍,要通过新业态的智能化打造、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提升、旅游产品的智慧化推广,不断进行提质升档;另外,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乡土的也是世界的,原汁原味的乡村对国际游客来讲,一定会是最有魅力、最有吸引力的核心吸引物。”
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产业,特色民宿因区别于传统的农家客栈,近年来凭借高端、时尚、个性,成为大众焦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徐云松教授长期观察乡村住宿业态,在他看来,多样化是市场大势所趋,但民宿要真正呈燎原之势,必须细分市场、突出主题,体现家庭文化和主人情怀,同时走价格“平民化”和精雕细琢的道路。
论坛上,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还指出,在休闲乡村的新时代,未来,单个主体、单家企业、单个乡村等都存在势单力薄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协同,共享体验活动主体建设,乡村、社会组织、企业应当围绕产业平台建设,在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抱团经营,既能快速崛起,也能降低市场成本,避免恶性竞争、同质经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