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铜山:生态旅游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2019年02月22日 08:49    来源:新华日报    秦继东 徐守军 尚庆迎 魏朝星

  初春时节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北村,微山湖波平如镜,映着远山的倒影,粉墙黛瓦的古老村庄沿着山势错落有致。与宁静安然的乡村图景相呼应,旅游热持续升温,即使这个季节,来村里吃螃蟹的游客仍络绎不绝。“螃蟹养在水里的箱笼中,随吃随逮,保证鲜活供应。”村里渔家乐老板刘广局说。

  北村党支部书记刘广铎介绍,在区镇的帮助下,去年北村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村庄环境,旅游吸引力持续增强,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500多名村民吃上旅游饭,同时带动1.5万亩的螃蟹、青虾等水产养殖。村民刘畅承包了两个竹排一条大船,加上葡萄采摘,去年仅国庆7天假期就收入2万多元,比上一年翻两番还多。

  去年以来,一大批像北村一样的“网红”景点在铜山集群式涌现:到汉王看如诗如画的花田花海、到西李探寻古老朴拙的石头部落、到台上草莓小镇领略童真童趣、穿行黄河故道体验一路鲜花的芬芳浪漫……

  铜山区旅游局局长马兴来说,得益于区里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集中居住的“百千万”工程,一个个美丽村庄聚点成片、连点成线,盆景变风景,就像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环绕着徐州。去年,铜山举办“串家门、看家乡、爱铜山”暨百家旅行社全域铜山行活动,1000多名本外地游客及100家旅行社负责人参加,大大集聚了铜山乡村游的人气。

  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铜山把乡村生态旅游纳入整体规划,注重彰显特色鲜明的村庄风貌。区里成立专业人员、乡土专家和群众代表共同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特征、历史传承、产业形态、自然肌理等,分类打造“历史文化型”“山水生态型”“田园风光型”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凸显青山绿水,展现诗画田园。目前,铜山已有11个镇村入选省最美乡村,2个村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

  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难以持久。铜山把产业兴旺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捆绑式规划建设,围绕黄河故道、微山湖、吕梁山、玉带河等科学布局休闲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彩色农业、创意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出台上草莓小镇、黄西生态园、红日生态园、玉带花田花海、天观葡萄园、马集金杏园等一大批特色种植园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

  马集村依靠杏产业,搞杏花观赏、金杏采摘游,市场上金杏卖块把钱一斤,到这里现场采摘能卖到四五元一斤,果农一亩地平均收入8000元。马集村党支部书记卢兴村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2万元。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倪园村,依托孔子曾来此观洪问道的历史典故,挖掘利用人文资源,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起传统服饰、古琴制作等作坊,凸显“国学小镇”的吸引力。

  台上草莓小镇,将农业、文旅、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培育“采摘—休闲食品—创客中心”的新型模式,农民除参与种植管理,还能领取工资,真正实现土地价值和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去年游客采摘草莓50万斤,实现草莓种植、观光等总产值5000多万元,人均草莓收入过万元。

  黄河故道沿线曾是铜山的一条“贫困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景观化改造,将生态景观带、特色产业集聚带、休闲观光带、致富农民带 “四带合一”,形成一条绵延百里的旅游观光长廊。

  人居环境整治,让铜山的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去年底该区7个村上榜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名单,1个村获省“休闲精品村”称号。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铜山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文明乡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底被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论坛授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最近,又入选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批准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委书记王维峰说,铜山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村人居条件、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同步建设,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绘就了农村发展新画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铜山:生态旅游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2019-02-22 08:49 来源:新华日报

  初春时节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北村,微山湖波平如镜,映着远山的倒影,粉墙黛瓦的古老村庄沿着山势错落有致。与宁静安然的乡村图景相呼应,旅游热持续升温,即使这个季节,来村里吃螃蟹的游客仍络绎不绝。“螃蟹养在水里的箱笼中,随吃随逮,保证鲜活供应。”村里渔家乐老板刘广局说。

  北村党支部书记刘广铎介绍,在区镇的帮助下,去年北村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村庄环境,旅游吸引力持续增强,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500多名村民吃上旅游饭,同时带动1.5万亩的螃蟹、青虾等水产养殖。村民刘畅承包了两个竹排一条大船,加上葡萄采摘,去年仅国庆7天假期就收入2万多元,比上一年翻两番还多。

  去年以来,一大批像北村一样的“网红”景点在铜山集群式涌现:到汉王看如诗如画的花田花海、到西李探寻古老朴拙的石头部落、到台上草莓小镇领略童真童趣、穿行黄河故道体验一路鲜花的芬芳浪漫……

  铜山区旅游局局长马兴来说,得益于区里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集中居住的“百千万”工程,一个个美丽村庄聚点成片、连点成线,盆景变风景,就像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环绕着徐州。去年,铜山举办“串家门、看家乡、爱铜山”暨百家旅行社全域铜山行活动,1000多名本外地游客及100家旅行社负责人参加,大大集聚了铜山乡村游的人气。

  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铜山把乡村生态旅游纳入整体规划,注重彰显特色鲜明的村庄风貌。区里成立专业人员、乡土专家和群众代表共同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特征、历史传承、产业形态、自然肌理等,分类打造“历史文化型”“山水生态型”“田园风光型”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凸显青山绿水,展现诗画田园。目前,铜山已有11个镇村入选省最美乡村,2个村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

  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难以持久。铜山把产业兴旺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捆绑式规划建设,围绕黄河故道、微山湖、吕梁山、玉带河等科学布局休闲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彩色农业、创意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出台上草莓小镇、黄西生态园、红日生态园、玉带花田花海、天观葡萄园、马集金杏园等一大批特色种植园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

  马集村依靠杏产业,搞杏花观赏、金杏采摘游,市场上金杏卖块把钱一斤,到这里现场采摘能卖到四五元一斤,果农一亩地平均收入8000元。马集村党支部书记卢兴村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2万元。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倪园村,依托孔子曾来此观洪问道的历史典故,挖掘利用人文资源,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起传统服饰、古琴制作等作坊,凸显“国学小镇”的吸引力。

  台上草莓小镇,将农业、文旅、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培育“采摘—休闲食品—创客中心”的新型模式,农民除参与种植管理,还能领取工资,真正实现土地价值和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去年游客采摘草莓50万斤,实现草莓种植、观光等总产值5000多万元,人均草莓收入过万元。

  黄河故道沿线曾是铜山的一条“贫困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景观化改造,将生态景观带、特色产业集聚带、休闲观光带、致富农民带 “四带合一”,形成一条绵延百里的旅游观光长廊。

  人居环境整治,让铜山的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去年底该区7个村上榜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名单,1个村获省“休闲精品村”称号。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铜山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文明乡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底被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论坛授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最近,又入选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批准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委书记王维峰说,铜山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村人居条件、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同步建设,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绘就了农村发展新画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