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造旅游“新生态”云南省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综述(上)

2019年01月22日 08: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张雪 郭静原

打造旅游“新生态” ——云南省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综述(上)

2018年11月15日,在云南大理喜洲镇拍摄的洱海。 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摄

  “去云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你不会后悔的!”很多到过云南的人都会这样由衷地推介云南。云南旅游资源丰富,是很多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2018年,云南全省接待游客6.64亿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总收入达到8450亿元,同比增长22%。

  云南省于2016年提出“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一手抓旅游市场整治,一手抓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走越快。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

  如果说大理是云南旅游的一张名片,那么洱海就是大理的最大招牌。近年来,由于旅游产业的粗放发展等原因,洱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双廊村是游客欣赏洱海风光的最佳目的地之一,10年前还是一个安静的小渔村。到2017年时,面积0.96平方公里的双廊聚集了585家客栈,每天有近3万人次的游客流量。人口的急剧增加,为当地的旅游环境治理带来了不小压力。

  “旅游业的粗放发展,与保护洱海生态的要求产生了冲突。”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田遇霖说,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优先,优化发展布局。

  双廊古镇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施国东说,从2017年起,景区内所有客栈、餐馆暂停营业了近两年时间,逐步完成建设环湖截污治污设施、退还洱海滩地等一系列保护行动,“在此过程中规范税务、工商等管理,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景区整体风貌与旅游服务体验明显提升”。

  张联荟在双廊经营着一家客栈,在洱海环境治理中,客栈中观景角度最好的12间客房被恢复为滩地。看着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一砖一瓦被拆除,她心疼得直掉泪,但还是配合治理:“洱海好,我们的生意才能好。”

  冬日里的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美如仙境,“我们将生态旅游示范区域严格控制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范围内,在此基础上盘活旅游资源。”文山州丘北县副县长袁生能说,要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

  整治行动擦亮旅游品牌

  2017年4月,云南省制定出台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通过取消旅游定点购物,禁止不合理低价游,推行新的旅游标准合同,全面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丽江靠旅游吃饭,旅游靠口碑吃饭。”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说。丽江综合施策,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完善旅游监督常态化机制。

  据丽江古城景区管理部经理杨晓青介绍,古城通过大的游客中心、小的咨询服务点,以及每天不少于60人的志愿者队伍等,为游客提供全域覆盖的旅游咨询、投诉处理等服务。

  游客的感受是对市场整治、服务提升工作最直接的检验。来自浙江的王剑秋第一次到丽江旅游,“在古城里吃、住的体验都不错,有什么问题就能找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咨询,非常方便”。

  通过持续整治,云南旅游市场中的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正得到有效遏制,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探索管理服务智慧升级

  冬季虽然不是旅游旺季,但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还是聚集了不少游客。在景区的入口处,工作人员不时地向游客推荐安装“游云南”APP。在大理旅游集团市场营销中心副总监张程林看来,手机程序的应用可以满足游客基本的游前、游中、游后需求,“游前了解景点及实时的人流情况,游中获得导览、饮食、厕所等信息,游后遇到问题可以投诉”。“游云南”于2018年10月1日上线,目前日活跃用户已达1.2万人。

  云南各个景区管理和服务也加快“智慧升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和丽军介绍,古城去年投入使用了游客流量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能够实现人流量统计、游客驻留分析、游客片区分布监控预警等。“丽江古城客流量最大的一天共接待游客22万人次。”和丽军说,多亏分析平台帮他们科学高效地进行了预警、引导了人流。

  “智慧化景区建设的意义,不仅仅是实现保护管理的数字化,还有景区服务的智能化。”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管理分公司副经理和学光说。去年7月,云南省首个智能急救站在丽江古城四方街投入使用。“只需轻轻刷一下身份证,轮椅、担架等都可以实现24小时免费借用。”他介绍,智能急救站平均每天都有10来个医疗物品被领用,给有需求的游客解了燃眉之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打造旅游“新生态”云南省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综述(上)

2019-01-22 08: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打造旅游“新生态” ——云南省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综述(上)

2018年11月15日,在云南大理喜洲镇拍摄的洱海。 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摄

  “去云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你不会后悔的!”很多到过云南的人都会这样由衷地推介云南。云南旅游资源丰富,是很多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2018年,云南全省接待游客6.64亿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总收入达到8450亿元,同比增长22%。

  云南省于2016年提出“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一手抓旅游市场整治,一手抓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走越快。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

  如果说大理是云南旅游的一张名片,那么洱海就是大理的最大招牌。近年来,由于旅游产业的粗放发展等原因,洱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双廊村是游客欣赏洱海风光的最佳目的地之一,10年前还是一个安静的小渔村。到2017年时,面积0.96平方公里的双廊聚集了585家客栈,每天有近3万人次的游客流量。人口的急剧增加,为当地的旅游环境治理带来了不小压力。

  “旅游业的粗放发展,与保护洱海生态的要求产生了冲突。”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田遇霖说,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优先,优化发展布局。

  双廊古镇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施国东说,从2017年起,景区内所有客栈、餐馆暂停营业了近两年时间,逐步完成建设环湖截污治污设施、退还洱海滩地等一系列保护行动,“在此过程中规范税务、工商等管理,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景区整体风貌与旅游服务体验明显提升”。

  张联荟在双廊经营着一家客栈,在洱海环境治理中,客栈中观景角度最好的12间客房被恢复为滩地。看着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一砖一瓦被拆除,她心疼得直掉泪,但还是配合治理:“洱海好,我们的生意才能好。”

  冬日里的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美如仙境,“我们将生态旅游示范区域严格控制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范围内,在此基础上盘活旅游资源。”文山州丘北县副县长袁生能说,要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

  整治行动擦亮旅游品牌

  2017年4月,云南省制定出台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通过取消旅游定点购物,禁止不合理低价游,推行新的旅游标准合同,全面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丽江靠旅游吃饭,旅游靠口碑吃饭。”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说。丽江综合施策,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完善旅游监督常态化机制。

  据丽江古城景区管理部经理杨晓青介绍,古城通过大的游客中心、小的咨询服务点,以及每天不少于60人的志愿者队伍等,为游客提供全域覆盖的旅游咨询、投诉处理等服务。

  游客的感受是对市场整治、服务提升工作最直接的检验。来自浙江的王剑秋第一次到丽江旅游,“在古城里吃、住的体验都不错,有什么问题就能找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咨询,非常方便”。

  通过持续整治,云南旅游市场中的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正得到有效遏制,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探索管理服务智慧升级

  冬季虽然不是旅游旺季,但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还是聚集了不少游客。在景区的入口处,工作人员不时地向游客推荐安装“游云南”APP。在大理旅游集团市场营销中心副总监张程林看来,手机程序的应用可以满足游客基本的游前、游中、游后需求,“游前了解景点及实时的人流情况,游中获得导览、饮食、厕所等信息,游后遇到问题可以投诉”。“游云南”于2018年10月1日上线,目前日活跃用户已达1.2万人。

  云南各个景区管理和服务也加快“智慧升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和丽军介绍,古城去年投入使用了游客流量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能够实现人流量统计、游客驻留分析、游客片区分布监控预警等。“丽江古城客流量最大的一天共接待游客22万人次。”和丽军说,多亏分析平台帮他们科学高效地进行了预警、引导了人流。

  “智慧化景区建设的意义,不仅仅是实现保护管理的数字化,还有景区服务的智能化。”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管理分公司副经理和学光说。去年7月,云南省首个智能急救站在丽江古城四方街投入使用。“只需轻轻刷一下身份证,轮椅、担架等都可以实现24小时免费借用。”他介绍,智能急救站平均每天都有10来个医疗物品被领用,给有需求的游客解了燃眉之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