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2018年12月18日 08: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邹雅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新的系统规划,擘画新的改革蓝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高瞻远瞩 擘画蓝图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从“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到“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到“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一次次高屋建瓴的讲话,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一份份着眼长远发展、布局关键领域的改革方案和指导意见相继出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重磅文件,搭建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

  深化改革 砥砺前行

  中共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蹄疾步稳、砥砺前行。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和媒体集团。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创作“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形式活泼的公益广告,在新闻媒体、街头巷尾广泛传播。举办“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家训”“厅堂悬挂家训、培育文明家风”等活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精神,使之焕发时代活力。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中,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和各行各业的规章规范中,完善见义勇为、诚信建设、慈善捐赠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完善文化创作扶持引导机制,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支持电影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为文艺创作者提供有力支持和正确引导。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创作人才。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推出300多项文化体制改革举措。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颁布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创新发展 成果丰硕

  几年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原创能力提升,高端智库建设风生水起。

  媒体融合发展成效日益显现,现代传播体系基本形成,新型主流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高。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中央厨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传播渠道全能化和生产布局合理化。“学习小组”“侠客岛”“新华视点”“央视新闻”等中央主要媒体打造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深受用户欢迎,在舆论场释放强大正能量。说唱《四个全面》《word两会我做主》、动漫《“十三五”规划出炉记》、微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等一大批融媒体产品引发“刷屏”效应。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果显著,以外宣旗舰媒体为引领、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积极参与的外宣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呈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新气象。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电影《战狼2》以56.83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最新纪录,《湄公河行动》《我不是药神》等现实题材电影引发关注;纪录片《记住乡愁》《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取得收视口碑双丰收,印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等登上世界文坛的最高领奖台,印证着“中国最好的文学就是世界水准的文学”;《父母爱情》《琅琊榜》等优秀国产电视剧在多国引发“追剧”热潮;网络小说在北美地区、东南亚国家受到热捧;昆曲、京剧、交响乐等为代表的中国演出不断开启世界巡演,所到之处反响热烈;超越单纯的版权出口、实物出口,中国新闻出版构建全流程、全领域“走出去”格局。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5个海外文化中心,常态化、不间断地举办中国演出、展览、艺术节、文体比赛等各类交流活动,丰富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提高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新进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力。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鼓浪屿、梵净山等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等先后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达到53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中仅次于意大利(54项)。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达40个,是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更多民众享受到更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展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持建设1万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艺工作者深入边防哨所、基层社区、偏僻乡村,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惠民活动,为广大群众带去高品质精神盛宴。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文化馆3328个、文化站41193个、博物馆4721个,分别比1979年增长91.7%、17.2%、961.4%、1252.7%,初步形成了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守正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2018-12-18 08: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