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赋能 旅游复兴 ——从西塘看千年古镇的崛起
如果时间回溯到20多年前,问起对西塘的印象,你会怎么形容?
曾经的下岗工人凌玉明的感觉是迷茫,当时西塘有大量和他一样的下岗工人没有出路;75岁的老西塘人俞明华的形容是“空”,到了夜晚连人都看不到;当时还是游客的沈威,被西塘淳朴的民风所吸引,也痛惜于古镇的不为众人所熟知。
从萧条、迷茫与失落的西塘,到今天开放、富足、充满活力的西塘,所经历的不过短短20余年。在这20余年里,西塘在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走出了具有西塘特色的景区、社区同步建设、和谐发展的道路,2600多户原住民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成为西塘旅游独具魅力的名片;
在这20余年里,西塘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施“共建共享”的富民政策,在全省率先成立关于民宿的西塘镇旅游业协会民宿分会,对景区民宿进行规范整治,使其成为西塘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线,而西塘民宿的拥有量也位列全国古镇旅游景区前茅;
在这20余年里,西塘对多达2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对西塘田歌、七老爷庙会、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民俗文化深入发掘,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创立了西塘汉服文化周、《西缘记》等文化“IP”,为古镇持续注入生命力。
细数这20余年的经历,可以说西塘的旅游开发,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节点上,也踩在百姓的内心诉求上。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为历史风貌和遗产建筑被破坏而消失的古镇数不胜数。西塘以一种活态的、开放的心态,既不为单纯追求文化保护而把一座古镇变成一个失去生命的博物馆,又不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把一座古镇变成一个徒有其表的新城。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在这里和谐共生。
今天,西塘已经成功荣升为5A级景区,迈入国内古镇旅游景区的第一方阵。2017年,西塘共接待境内外游客918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相关收入达26亿元。其中在核心景区,拥有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经营户1500户,大小民宿629家,2017年古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超出全县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切实享受到了“旅游红利”。
从这个意义而言,西塘的魅力是没有边界的。她是本地居民的西塘,也是外来游客的西塘;是古镇的西塘,也是现代的西塘;是中国西塘,也是世界的西塘。
为与不为:取舍之间见格局
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中午,炊烟萦绕,人语窸窣;傍晚,夕阳斜照,橹声悠悠。
住在西塘,你就是一日西塘人,是西塘生活的主人,而不只是过客。大大小小的西塘民宿,掩映在小桥流水、古宅深弄之间,从局部将西塘进行呈现,也成为游客感知西塘文化、获得身心愉悦的窗口。
却少有人知,在本世纪初,西塘民宿该存在还是取缔,还有一番争论。
事情要从上个世纪说起。1995年,西塘提出实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1997年3月8日,西塘开始迎接首批游客。1999年,西塘的一个居民将自家位于石皮弄底约150平方米的民居简单装修后,以“静怡轩”民宿命名,这是西塘民宿的第一家。
有了“领头羊”以后,当时西塘有为数不少的下岗工人,他们利用家里的闲置空房,经过简单改造以后开起了一家家民宿,受到了游客的欢迎,也拥有了每间房80元的旅游收入。但彼时“民宿”属于新鲜事物,没有行业规范也没有管理标准,甚至没有基本的经营许可证,按照消防等有关部门要求,是要被取缔的。
事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关还是不关,为还是不为?
“对政府部门来说,‘不为’永远比‘作为’简单。但是西塘偏偏选择走难的路。”西塘民宿客栈协会副会长凌玉明清楚地记得,当时嘉善县人大通过会议表决,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见,可以概括为“无证当有证管”,把民宿纳入政府的监管范围,承认其“合法”地位,并在此后不断地加强管理,促进民宿行业的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
2011年底西塘镇旅游业协会民宿分会成立,西塘民宿发展有了行业自律;2015年,民宿分会开始对景区内的民宿进行星级民宿评比,依据安全、服务、硬件等诸多条件分为“三花”“四花”“五花”;2017年3月,西塘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确定民宿范围和条件的指导意见》及《嘉善县民宿(农家乐)规范管理办法》全面开展办证办照工作,截止到目前,已发放特种行业许可证、营业执照各911张……
西塘民宿数量从1999年的第一家,到2010年的500家,再到今天经过整治后的900多家,民宿主人从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塘人,到一大批怀揣理想、诉说情怀的异乡人蜂拥而至,正是有序引导、行业规范、协会自律的发展模式让西塘民宿蓬勃发展,正是不断的规范化、合法化、正规化的坚定脚步让西塘民宿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产业。
以人民为中心,敢作敢为;发展富民旅游,将旅游发展成果真正与西塘百姓长久共享。这样的理念始终贯穿于西塘旅游开发的全进程,所有的改变与希望,都由此发生。
保护与开发:古镇旅游的西塘模式
朝南埭的廊棚下,三两老人围坐下棋,引得游人驻足围观。河埠头,妇女们偶尔结伴,掬一汪清水淘米洗菜,笑声沿水传开。白墙黛瓦间,是生生不息的烟火味,是古镇“活着”的证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专家在考察西塘时亦赞叹:“西塘的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蕴含在生活中。”如果把古镇的生活风貌拍成一部戏剧的话,那么古老的建筑就是戏剧里的背景和道具,而人就是其中的主角。西塘的魅力来自这里真实的原生态民间生活。
“西塘首先是一个有着2600多户原住民居住的社区,其次才是一个有着生活内涵的景区。”嘉善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陆丰强调,在旅游开发之初,西塘就提出了一个设想:把2600多户原住民保留下来,让景区与社区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浙江古镇开发的特色路径——“西塘模式”。
在面对“保护”与“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西塘始终把“保护”放在“开发”之前。
西塘传承了多达2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这是千年文化积淀的物化,一代又一代西旅人,始终秉承着同一个理念:整旧如旧,以存其真。在编制《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同时,对古迹、古建筑的修复要求,更是细致到必须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务必丝毫不差地复原最真实的古建筑群。
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面,西塘走的是一条抢救性挖掘整理之路,将西塘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跑马戏、摇燥船、荡湖船、踏白船、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民间艺术或放到博物馆,或由本地居民现场演绎,从而再现了古镇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原真性地保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脉络。
“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是西塘的乡愁所系。我们以保护文化DNA为首要任务,切实保护古镇的灵魂核心。”浙江西塘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文化高级顾问韩金梅表示,有了文脉和传承,西塘的后续发展才有了源头,游客才能在领略西塘文化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慰藉与共鸣。
在继承传统古典文化中,西塘也不断融合现代元素中的活力因素,使得西塘古镇既保持怀旧情怀,又富有创新和进取的激情。比如,每年农历四月初三的七老爷庙会,是西塘人们的传统节日,今年西塘开展了“水上庙会”,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又增加了水乡特色;比如西塘田歌,通过在导游中组建田歌兴趣小组,让游客从悠扬的田歌声中感受西塘文化的魅力。
更别提还有享誉中外的国际文化旅游节、西塘汉服文化周等。在文化复兴、文旅融合的背后,永远是乡愁的牵挂,和人性的回归。
传统与现代:文旅融合打造文化IP
每年,都有这样一天。鼓乐声响起,身着襦裙绣鞋,发簪步摇美玉的姑娘汇聚西塘。周之隆重,汉之华美,唐之迤逦,明之端庄,一场场朝代嘉年华的上演,将散落在浩繁古卷中的汉文化遗珠,一一串起,款款呈现。
“从2013年开始,我们连续举办西塘汉服文化周,今年是第六届了。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今年又创下历史新高。”北京华文版图文化传媒执行长陈广松表示,汉服文化周的影响力之所以越来越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服的流行最初就是从民间自发的,与西塘的“平民文化”很契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能在一个特定的节日和场合,穿上我们自己民族的服饰,来展示我们的文化之美。
今年,在保留汉服之夜、汉服好声音、水上传统婚礼、传统射箭邀请赛等经典活动项目的同时,又在朝代嘉年华、水上T台秀、国学好好玩等活动形式和内容上推陈出新,让汉服与时装共舞,国学六艺与生活四艺结合,着力搭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游客和传统文化爱好者们自发性前来参与,涵盖了以“90后”为主的各个年龄层次。
“在长三角一带的古镇资源很多,美丽的景色已经不足以吸引游客,更不足以让他们经常来、反复来,我们的IP要给游客一个体验性的旅程和可带走的回忆,让他们愿意常常来。”浙江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忻昕介绍,西塘正以文化为核心、以文创为动力,联动传统民俗、潮流时尚,培育独一无二的IP,为古镇注入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由西塘古镇与“旅创小镇”联合打造的文旅IP,首个漫画项目《西缘记》正式上线。《西缘记》第一季共有1000话,讲述的是繁华都市的边缘,隐匿着一个奇异的境界——胥塘之境。整个故事的背景与基调完美融合了西塘的气质,“胥塘”即是西塘的古称,胥塘与西塘,漫画与现实,在这里完美交融,旅游景点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水乡古镇’是西塘的原始IP,《西缘记》就是西塘的第二个IP。”浙江张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孟一新介绍,两个IP之间有深刻的连带效应:看了漫画,他们会期待来到真实的“胥塘”,也就是西塘游玩;来到西塘之后,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完全复刻了漫画中的场景;临走时,还会带走一些周边、文创产品。
当古镇成为一个充满故事记忆的地方,自然会吸引人住下来、重复来。而这样的故事,除了西塘曾经的历史文化故事,还有游客在此体验到的本地生活方式和经历着的故事,正是后者让西塘的故事历久弥新,芳华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