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保专家、社会各界人士研讨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 共同讲好浙江运河故事
大河奔流天地青,古风今韵文脉久。连日来,本报联合省文物局推出的“风华绝代看运河——行走运河溯文脉”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站在新起点,如何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怎样把大运河(浙江)文化带打造成全国示范段?11月23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河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省运河沿线地市、文保单位、开发集团、媒体共同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集思广益。
走读:
与历史与生活对话
大运河,点多,线长,面宽。桥、坝、堤、闸、纤道、码头、仓窖、驿站、水城门、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遗产类型林林总总。
连月来,本报30多位年轻记者分路走进全省683公里运河遗产河道,足迹遍及杭嘉湖绍甬五市,追溯运河文脉传承,感受两岸人民乐享文化的场景,领略进入世遗时代的大运河的文化风貌,体察大运河在文化古韵中担当的时代新使命。
截至11月25日,本报共刊发系列走读图文报道21篇,读者来信2篇。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这组报道还配发系列走读视频20个,新闻图片超过100张,全景式呈现大运河浙江段的古风今韵,总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这组报道很成功,很有意义。”座谈会上,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认为,从这组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得出,年轻记者的付出是对得起大运河浙江段的厚重历史。
他认为,这组报道是年轻记者与大运河之间的三种对话。这是一次与青春的对话,系列报道的内容有张力,文字鲜艳且鲜活,结尾尤其漂亮且有所升华,张扬着青春的气息;这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运河流经的地域之广,底蕴之深厚,在每篇文章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一次与生活的对话,大运河浙江段是有生命、生活、生态的,这组报道里采访了大量的鲜活素材,讲述了很多流淌的故事。
社会各界读者也纷纷致信致电本报谈感受谏益言。运河沿线多地反响热烈。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赞扬“风华绝代看运河”栏目办得不错,他近期都看,这对于了解嘉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很有帮助。“运河老人”陈华泉致信本报,“很久没在媒体上读过这样史实详尽、笔触动情、声势浩大的系列文章。你们笔下的大运河是活的、有灵魂的”;座谈会上,小河直街姚宅后人姚桐枝激动地说:“我一直想写写运河人家的故事,年轻记者们写的文章圆了我的梦。”
创新:
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大运河,正在走进一个文化需求高速增长、文化发展可以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以传承促创新,是这条古老文化长河面临的时代命题。
省文物局文物处副调研员赵勇认为,这组报道很好地呈现了大运河浙东段的历史变迁——过去它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完整河流,随着时代变化,有些河段已经消失,如今断掉的运河段的衔接需要通过辐射区连起来。
讲好运河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钮俊认为,这组报道写出了大运河的文化自信,令人读后对运河文化以及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座谈会上,他也提出了进一步的希望。他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的支柱性产业,占全省总量的41%,“杭州的文化布局与运河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牵涉到全市9个区,希望大运河文化的相关产业项目能全面启动,这对于杭州的文化视野、文化布局,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运河集团文旅公司办公室主任连玉琴认为,系列报道令她倍感骄傲自豪。文章中提及运河沿岸新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运河集团这些年的努力保护分不开。去年杭州大运河相关景区客流量已达1500万人次,“我们相信,搭上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国际列车’,杭州大运河景区距离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将不再遥远。”
报道引发的社会热议和文化认同,也增强了沿线地市的建设积极性。嘉兴文广新局文物管理处处长汪红星认为,这组报道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旅游、生态等领域的建设,从而向全社会展现江南韵味的大运河风情。宁波江北区委宣传部文化综合科科长方文说,该区正在加快建设湿地公园、舞台剧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音乐港、文创港高等运河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让浙东运河焕发新时代的文化力量。
活化:
用新闻推动建设
流千年而不涸的大运河,“活”在当下。
如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资源更好地服务当代、永续利用是目前建设中的一大挑战。
宁波庆安会馆馆长黄浙苏认为,系列报道宁波的浙东运河,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普及。
让记者的走读变成“活化”的知识。杭州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运河博物馆副馆长周佳认为,系列报道兼具文化性、知识性、可看性,是一次主流媒体对大运河浙江段的巡礼,也是大运河文史研究的珍贵资料。她建议报道可结集出版成册,放置沿线遗产点,供游客分享阅读,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活态传播。
如何进一步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浙江故事,与会人员也纷纷建言献策。
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连晓鸣认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大战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报道在呈现古风今韵的同时,下一步可以有针对性地回应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大运河里中国人的民俗信仰、契约精神等。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部主任许林田认为,“一座城市一条河”是大运河带给浙江的独特文化现象,文化带的保护传承最终是靠人来实现。在以后的报道中,可更注重沿线民众的感受,通过他们所体会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让活着的文化遗产更有张力和活力。
绍兴市广新局文物处研究员马峰燕则希望这样的报道能持续开展。他说,这组报道应该继续做下去,满足人们的更多精神需求。努力打造新时代的“夜航船”,这也符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宗旨。
讲好浙江故事,传播好浙江声音,是党报的职责使命。下一步,浙报集团将在大运河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瓯江山水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等作出更多的努力,用新闻的力量有力地推动浙江文化带的高水平建设。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