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产业正在为齐鲁发展蓄积新动能
——山东“儒商大会2018”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侧记
近日,山东“儒商大会2018”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在济南举办。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重要议题深入探讨交流,共同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与会人员认为,文化产业是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领域,潜力巨大。
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惠民、以文化振兴服务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在“关注乡村文化产业”发言中的这一观点受到与会人员的赞同。
潘鲁生表示,手工艺是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要增值部分,乡村手工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他通过自己近10年来在农村的调研发现,山东乡村手工艺资源十分丰富,以乡村手工文化为基础、以农民为生产主体,借助现代产业组织形式运作的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规模正不断壮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手工艺外贸市场庞大,但仍以传统贴牌代工的旧动能为主。如何开展乡村手工艺设计创新动能转换、服务当代生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凸显,手工艺在国内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潘鲁生建议,山东发展乡村手工艺产业应完善乡村手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在手工艺资源丰富地区,成立“乡村手工艺合作社”,培育乡村特色手工艺产业基地;在欠发达及贫困地区推广“一村一案”的“手艺农村”民生工程;全面实施乡村手工艺振兴计划,对乡村手工艺产业予以引导、扶持和推动,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资源转化要“传创并举”
山东正由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尤为重要。论坛上,专家学者就如何做好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进行了交流。
“历史与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文化资源的价值在于它记录着历史,承载着文化、科学信息和人们的情感。”美国契皮瓦谷技术学院副校长朱莉·弗斯特·鲍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建议进一步增强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培养更多专业研究人员;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挖掘,注重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护和传承队伍;根据民间艺术传承的实际情况,在各地区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推广平台,支持民间艺术家积极创新、开拓市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错位,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失衡,文化创意人才缺口大、产学脱节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局。他认为,突破困境首先要重塑发展理念、打破体制壁垒,要形成“新思维”,改变供给结构,从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创造文化精品;尤其要瞄准新消费群体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勇于创新,以新技术为载体,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培育新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共享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新特点。
深化改革 释放制度红利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潘爱玲认为,目前,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较低,产业规模总量不足,投入与产出仍呈现区域不平衡的格局。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政策执行效率偏低;政策落实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在市场监管与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缺位,文化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达不到预期。
“发展文化产业要挖掘文化资源,推进产品创新。只有深入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推进全省各市文化产业均衡发展。”潘爱玲认为,当下需赋予齐鲁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要用新的文化符号、文化概念和文化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并带动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产业转型。
潘爱玲建议,要创新管理体制,释放制度红利。各级政府应尽快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调整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功能,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制度红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挥鲇鱼效应,通过设立私募基金和信托计划等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撬动效应。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关志鸥表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将其列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之一,最近出台的《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清晰地勾勒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下一步,山东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演艺、出版传媒、会展商贸、创意设计、文化制造六大领域,拉长和厚植主导产业链条,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出台落实财政、金融等各项政策,设立规模达百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