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特色文化 藏族服饰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绽放异彩

2018年09月26日 13: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7日讯(记者 魏金金不久前,在日喀则珠峰大本营,一场被誉为最高海拔服装秀正在上演。“格桑花开”西藏民族服饰趋势发布会此次首选在海拔5200米处珠峰大本营召开,于苍茫辽阔的雪山之下演绎西藏民族服饰的似锦繁华。作为民族服饰的一颗璀璨明珠,藏族服饰独特的风情与魅力,在如今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另有一番活力。

  据悉,关于西藏服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骨角锥、骨针与兽皮衣服、陶纺轮等。专家从这些器物推断出,在4000-5000年前,生活在卡若的先民们可能已经开始缝制衣服了。受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形成了以袍状为主的服饰,而这其中又分为牧区服饰和农区服饰。牧区服饰就地取材,大部分面料是羊皮,间有织锦、水獭皮、豹皮等进行装点,或配以蜜蜡、绿松石等作点缀,雍容华贵;而农区则以氆氇为主,装饰图案简洁流畅,朴素大方。早在2008年,藏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创新发展

  登上国际高端舞台

  近年来,藏族民族服饰产业发展迅速,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吸纳现代时尚元素,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最早引起公众关注的应该益西德成和她的自创品牌“诺乐”。2016年,在《了不起的匠人》这部人文纪录片中,来自美国的混血女孩益西德成,从零开始,自学纺织知识,通过培训当地牧民学习传统纺织技能,用自己的十多年的青春,最终开办起了世界顶级的手工作坊,成功把青藏高原的牦牛绒带到世界各国的高端时尚秀场T台之上。

  事实上,纪录片所呈现的“诺乐”的成功,或许只是藏族民族服饰这些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藏族服饰展几乎已经成为雪顿节期间不容错过的经典展会之一。同样,在第四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中国西藏国际服饰文化节中,从别具一格的服饰展会到近10场的精彩模特走秀,可谓生动展示了新时代的藏族服饰。 

  首届中国西藏国际服饰文化节走秀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本次活动中共有17家单位参加服饰展销、9家单位参加服饰表演,其中包含了西藏大学的学生作品和西藏自治区内外企业的设计作品” 西藏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媚如是说。在她看来,服饰最终是用来穿戴的,在目前新消费环境下,符合消费需求的、能普及到生活中的,和潮流挂钩的服饰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被大家记住,记住才有可能被传承,而创新就是让大家穿戴,“因此我们的走秀服装选择了现代创新服饰为主,传统服饰则作为文化的继承进行点缀和配合”。

  坚守传承

  “铺平”增收致富路

  一方面,藏族服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贴近藏族甚至更多非高原地区年轻人的审美,国内国际市场随之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在不少藏区,其作为产业也在当前的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事业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康巴民族服装厂的成品藏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来自昌都察雅县吉塘镇雪通村的向巴次成是位有名的制靴专家。早在2002年,向巴次成就自筹3.7万元成立了吉塘镇康巴民族服装厂(前身为吉塘镇藏靴厂),带领村里的低保户、贫困户一同创业,通过制作藏靴改变生活的窘迫。后为让这种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并带动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2016年5月服装厂吸纳了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帮,使贫困户从此有了一技之长。2017年这一年,向巴次成筹措资金20万元,新添一批新设备,对厂房进行升级改造。向巴次成高兴地谈到,这样一来,将实现年产藏装500余件(套),藏靴600余双,预计年销售额80万元以上,有望带动项目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63人实现经济增收,年户均增收20000元,年人均增收4000元。

  采访过程中,向巴次成从工人旁边拿起了新做好的藏族盛装,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展示藏族服装独特的工艺之美。随着未来越来越多有志于传承民族服饰技艺与创新设计的人的加入,新时代藏族服饰价值将大放异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深耕特色文化 藏族服饰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绽放异彩

2018-09-26 13: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