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旅游讲解需在“润”字上下功夫
旅游讲解是心与心的交流。好的讲解既能满足游客“是什么、为什么、看什么、怎么看”的需求,更能凸显旅游的无穷魅力。那么,什么样的讲解能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呢?
首先,要看谁来讲。除了专职讲解员和导游员讲解外,也可以请一些特殊人员。比如,游三峡时笔者就听到参加过大江截流的老员工讲解三峡截流纪念园的故事;看红旗渠展览时,听当年建设者的介绍,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格外强烈。
其次,要看讲什么。笔者游武汉归元寺时,听过一次精妙绝伦的讲解,既介绍了佛教和寺庙的基本知识,如“南无阿弥陀佛”的读音、含义以及五百罗汉的由来等等,还巧妙地穿插了当年方丈在“文革”中为保护寺庙所做的突出贡献等等一系列故事和传闻,令人眼界大开。
再次,要看怎么讲。既要有情,富于激情,又要有别,注意游客的身份。先说有情,同样是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的讲解员,在介绍领袖与人民群众的深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听得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再说有别,曾经作为主讲嘉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女导游赵英健在清东陵前讲解了不下千余次,可每次导游词都不完全一样。对机关公务人员,她以正史为主,讲康熙帝的廉洁治吏,评雍正的功过是非;接待百姓旅游团,她结合清宫题材影视作品,为“因下嫁小叔子多尔衮而无颜葬入皇家陵寝”的孝庄皇后正名,为“砍去丽妃手脚装入瓦罐”的慈禧“平反”;对小朋友,“还珠格格其人”“香妃的故事”便成了主讲内容。难怪,她的讲解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着迷。
讲解内容的变化其实是因材施教在旅游行业的体现。导游在充分考虑观众的兴趣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让自己的讲解合游客的胃口、称游客的心,这是对游客的尊重和对游客至上服务理念的领悟,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在旅游活动中的生动诠释。
总之,旅游讲解是学问、是艺术,更是一种功夫和境界。优秀的导游舍得花气力在“润”字上下功夫,做到“润句”见诗情画意,“润意”见深长高远,“润典”见流畅精巧,“润情”见真挚友情。有了这种“润”的意识,就能将诗词、楹联、传说、故事等等巧妙地揉进讲解之中,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引起游客的兴趣。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