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的40多名苗绣绣娘陆续来到镇上的七绣坊苗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领取当月的工资。数着手中靠针线换来的钱,绣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得益于当地文化部门开展的 “让妈妈回家”苗绣扶贫项目,她们不再舍近求远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近年来,湖南省加大力度深耕“非遗+扶贫”,通过发掘多个非遗项目的市场潜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公益培训,既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的“见人见物见生活”,又促进了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动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较好地改善了当地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政府扶持推动非遗扶贫
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是“让妈妈回家”项目的发起人。2012年,他推荐镇上一位绣娘参加苗绣比赛,作品获奖后当场拍出1.8万元的价格,这让麻正兵意识到依托苗绣推动扶贫的契机。“我组织镇上妇女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尝试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方式生产苗绣。绣娘们的手工苗绣制品,可以卖出几千元到上万元,每个人的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甚至更多。”麻正兵说。
2016年,在文化部和湖南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湘西州文广新局与北京木真了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依托湘西丰厚的非遗资源,采用北京木真了时装有限公司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设计理念,在湘西开展集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精准扶贫于一体的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石栏镇文化站成为“让妈妈回家·苗绣培训创业基地”。
公益培训织就百姓脱贫梦
随着“让妈妈回家”项目的持续推进,返乡人数越来越多。在麻正兵的鼓励下,在外创业的石栏镇姑娘石佳于去年7月返乡创办了七绣坊苗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先后开办了13期苗绣培训班,每期20天,向绣娘传授苗族民间工艺美术、苗族民间刺绣工艺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共培训了近600人。”石佳说。
在外打工近10年的龙春玉于去年9月返乡就业,“经过培训,现在能绣一些绣片了,每个月能赚2000多元补贴家用。”龙春玉说,最开心的是,在家门口赚钱能够多陪伴女儿。
目前,湘西州在4个苗族聚居县设立了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累计培训绣娘6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
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粟田梅是侗锦织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她提出“大力发展侗锦产业,辐射带动生态文化旅游、特色种养业”的发展思路,并毫无保留地把侗锦织造技艺免费传授给当地及周边县市区的妇女,先后带动4000多人走上侗锦织造的致富之路。“现在我们每年固定开展两期集中培训,每期培训多则三四百人,少则五六十人。”粟田梅说。
在湘西龙山县,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水云每年都会为当地留守妇女开展土家族织锦技艺培训,手把手教会了200多人。
“非遗+文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今年6月,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在北京恭王府举行。其间,由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带来的“木真湘韵——非遗服饰秀”让观众感叹,苗绣服饰原来可以这样“潮”。
据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北京木真了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琳介绍,两年来,他们的设计团队在湘西深入考察、搜集、整理非遗苗绣作品和技艺,寻找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等几近失传的各种苗绣绣法。“每次调研结束后,我们会将照片、材料、银饰、当地服装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湘西苗族服饰特色纹样,再进行提炼加工,打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非遗服饰。”王晓琳说。
木真了设计研发出的苗绣服饰为湘西州当地的苗绣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板”,生产出的产品保持了苗绣的传统特色,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石佳说:“目前,订单很多,市场前景很好,我们的苗绣服装还很受外国人的欢迎,七绣坊的下一家分店计划开在巴黎。”
湘西保靖县比耳镇的土家竹编技艺传承人姚远飞近段时间和他的实习生们“鼓捣”出许多新奇的产品。“我们研发了竹编字画、灯罩、果盘、茶道等9个系列的近百种产品。”姚远飞介绍,2014年,他在比耳镇成立了本顺竹艺合作社,现已发展了50多位成员,依靠来单定做和网络销售,合作社成员人均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
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开发有限公司把张家界的山水人文、民俗风情融入到织锦中去,织品涵盖居家装饰、服饰和实用品等近300种,远销美国、法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