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避暑游走俏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跟上
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避暑旅游大数据报告》称,随着我国多座城市进入“高温烧烤”模式,在今年7月和8月,我国游客正在创造全球最大的避暑旅游市场,总计花费将超过3000亿元。
今年七八月份的高温闷热天气,使得我国避暑旅游快速升温。在供给端,很多旅行社为游客推出了避暑线路,很多地方推出了海滨、山地、草原、湿地、湖泊、乡村等“清凉资源”供游客选择。在需求侧,今年“火炉城市”的居民整体出游意愿高达82.1%,避暑游客规模预计在5亿人次左右。
避暑旅游既提升了避暑游客的生活质量,也为避暑目的地增加了旅游收入。据测算,避暑旅游能为避暑目的地创造共计1.2万亿至1.5万亿元的综合经济贡献。可以说,避暑旅游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有关机构为避暑旅游算了一笔“经济账”,涉及游客规模、人均消费、总计花费、经济贡献等方面,对决策者、投资者、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者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仅算“经济账”是不够的,还应该深度关注“经济账”之外的“账”。
比如“旅游质量账”。每年夏季高温天气,降温祛暑的最佳去处之一是海滨或者游泳池,而“下饺子”式的游泳场景显然是旅游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既容易出现公共卫生问题,也容易出现其他社会问题。目前,部分避暑旅游项目只停留在“吃、住”的初级阶段,这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
再比如“旅游投诉账”。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服务投诉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投诉对象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等。由于避暑旅游与暑假出游重叠,所以老年人与孩子在避暑游客中的占比较大,这两个群体的权益是否能得到保障,遇到消费纠纷后救济渠道是否畅通,都应当予以高度关注。
尤其是“旅游安全账”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暑期气象条件多变、天气情况复杂,台风、泥石流等灾害相对多发,很容易出现涉水、涉风等灾害事故。游客是否具备相关安全常识、景区等旅游场所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这些问题也应当高度关注,并及时向社会报告相关的情况。
《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涉旅事故致死人数小幅下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事故数量也明显减少,但旅游交通事故与户外运动事故仍是主要事故类型。报告显示,多数安全事故与游客风险意识淡薄等相关,也与部分景区、旅游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有关。
显然,旅游服务质量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越大。旅游投诉越少,游客体验越好,用于消费的钱也会越多,而安全保障则是包括避暑旅游在内的旅游细分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避暑旅游热很大程度是“高温模式”助推的,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避暑旅游今后仍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我们不能只看经济指标的漂亮数字,还要看到与避暑旅游相关的种种问题,这并不是“找茬儿”,而是要为避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个醒。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