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乡村避暑旅游观察:"凉"资源捧红"热"产业

2018年07月23日 09:22    来源:农民日报    梁冰清

  原标题:“凉”资源捧红“热”产业

  ——吉林省发展乡村避暑旅游观察

  

  图为游客在具有东北特色的房间进行民俗体验。本报记者梁冰清/图

  编者按:近年来,吉林省依托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优势,着力发展避暑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展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成为了游客避暑的好去处。那么,吉林省是如何打造乡村避暑旅游产业的呢?请看本报记者发来的报道。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令人“如坐深甑遭蒸炊”。然而在吉林省长白山山麓的二道白河镇,却呈现一派葱郁清凉之景:林木森森,清风鸟鸣,一步一景,开阖有序,不留神便撞进一片笑语潺潺。远处,LED屏幕滚动出此刻的负氧离子含量7129个/立方厘米,温度21摄氏度,无声展示着自己的清爽舒适。

  在吉林,这样的好清凉不胜枚举。近年来,吉林省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优势,着力发展避暑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展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与避暑休闲游结下不解“凉”缘。

  一捧清凉带来气候经济

  据统计,2017年5月至9月,吉林省消夏避暑休闲季共接待游客10027.35万人次,旅游收入1759.0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避暑休闲正在从资源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

  天津人张立已经是第二次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去年夏天,他因为工作原因来过一次,这里的清爽令他印象深刻:“全国都热的像蒸笼,这里却倍儿凉快,所以今年我专门带着妻子和儿子一块自驾游过来。五天下来,儿子都不肯走了。”

  张立一家对吉林的偏爱并非无来由。吉林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部长白山山区是中国的“森林大氧吧”,对吉林省气候有天然调节作用。数据显示,吉林省夏季平原平均气温在13℃-25℃,东部山地在20℃以下,盛夏7月避暑旅游气候适宜指数是全国平均值的2.6倍,素有22℃夏天的美誉。

  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陈守君认为,吉林省具有以生态资源、气候环境、区位条件等为核心的消夏避暑优势,是全国难得的度假旅游胜地,应借天赐“凉”机,不断丰富避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消夏避暑圣地。

  避暑需求和气候资源带动了一些地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些远郊县村主动作为,整合当地资源,打造特色景区以吸引游客。

  地处和龙市西城镇境内的金达莱民俗村,原名明岩村,朝鲜族村民占据96%,村子一面靠山三面环水,依傍在通往长白山景区的必经之路上。2010年一场大水摧毁了这个小村落,几百名村民无家可归。上级政府经多方考量后,决定发挥该村的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采用“旅游景区+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打造一个集民俗旅游、休闲观光、农家旅馆为一体的特色朝鲜族民俗村。

  八年下来,金达莱民俗村已成为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著名景点,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7月到10月是我们村的旅游高峰期,很多人来这消暑避夏,有时候住宿都得提前预定。”金达莱村第一书记金永海说。

  2017年,金达莱民俗村共计接待游客31万人次,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吉林省5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荣誉称号,实现了从“灾村”到新村的转变。

  据统计,2017年5月至9月,吉林省消夏避暑休闲季共接待游客10027.35万人次,旅游收入1759.0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避暑休闲正在从资源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

  多脉文化拓展旅游内涵

  从“卖资源”到“卖文化”、“卖生活”,吉林正从1.0版乡村旅游向主题化升级并向着产业链的方向纵深拓展,实现了特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莽莽长白山、荡荡三江水,黑山绿水为吉林发展避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如何以“凉爽”为基础,突出自身特色,进行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是一个长期需要筹划的课题。

  从金达莱民俗村一路向西,3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木屋村。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青山薄雾间,这个始建于1937年的木屋小镇格外抓人眼球。

  木屋村的市场运营经理左永志介绍,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锦江木屋村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和长白山区仅存的一处具有传承性质的满族木屋群,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依托木屋村原始建筑,村里2015年成立了民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组织锦江村原住民打造了系列民俗体验项目,再现了满族文化风情。

  漫步在村里,可以体验放山人家、萨满表演、剪纸文化、柳条编筐、森林号子等系列文化项目。“以前游客一两个小时就能转完村子,现在游客可以穿上花棉袄,啃起大煎饼,听老人讲放山故事,跟村民学剪窗花。旅游内容丰富了,游客逗留时间长了,村里的饭店和住宿生意也变火爆了。”左永志说。

  村民孟凡荣经营着一家磨坊店,供游客体验制作手工豆腐。自从村里开展乡村旅游后,她每年能获得一万多元的房屋租赁费用,寒暑旺季时每天还能拿到80元固定工资。说起变化,孟凡荣不禁感叹:“生活有了保障,日子今非昔比。”

  独特的木屋结构,浓郁的满族风情,木屋村名声渐起,2017年木屋村就接待了5万游客,众多影视剧组也慕名前来取景。

  不同于边境地区主打民族文化牌的做法,位于长春市农安县的剑鹏马城,以马文化为主题,实现了马匹繁育和交易、训练基地、马术欣赏、专业赛事承办、休闲观光等一系列功能的集聚。一年一度的“马文化节”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马文化”得到极大演绎与推广。

  从“卖资源”到“卖文化”、“卖生活”,吉林正从1.0版乡村旅游向主题化升级并向着产业链的方向纵深拓展,实现了特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质量

  加快乡村旅游“六小”工程建设,突出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卫生、通讯等薄弱环节建设,重点推进停车场、咨询点、站牌、标识、卫生站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旅游厕所向农村延伸,对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旅游厕所予以补助。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果园村位于鸭绿江源头,长白山南麓,与长白山南景区不足百里。村里绿荫丛丛,文化广场宽阔平坦,一条小溪绕村而过,一派世外桃源风光,不时有游客自驾游而来,在此住宿采摘。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旅游局副局长崔旭成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那时,很多来长白山避暑的游客都选择投宿长白县,县里酒店人满为患,果园村虽然能提供住宿,游客却因为基础设施环境差而不愿进村,只能在车里将就。

  为改善这种情况,当地政府牵头成立“巨矢城”旅游公司,对果园村民宿进行统一标准管理,对村里基础硬件设施进行重新翻修,改善绿化环境,并选派村民外出学习。

  与此同时,长白县下发“千家万铺”民宿方案,鼓励当地农民做大乡村民宿,对达标的农户给予一定补贴,并对其统一管理销售。同时沿长松公路、长临公路沿线开工建设十七处旅游服务驿站,方便自驾游客纳凉休息。

  乡村游要体验民风民俗,但不代表吃住行的简陋和粗糙。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安娣表示:“进一步提高乡村游发展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吉林省完成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重要节点。”

  为此,吉林省加快乡村旅游“六小”工程建设,突出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卫生、通讯等薄弱环节建设,重点推进停车场、咨询点、站牌、标识、卫生站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旅游厕所向农村延伸,对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旅游厕所予以补助;推进《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修定,组织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级评定。

  多重努力下,成效开始显现。2017年吉林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110.21万人,同比增长28.15%;实现总收入160.92亿元,同比增长30.05%。

  正是晌午,二道白河镇上却凉意正盛,一对情侣沿着慢行跑道缓缓骑行,一阵风过,只听到一句“好舒服啊”,像一个吉林夏日乡村的注脚……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吉林省发展乡村避暑旅游观察:"凉"资源捧红"热"产业

2018-07-23 09:22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