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着力优秀传统文化场景化生活化当代化

2018年07月20日 10:02    来源:文汇报    郭媛媛

  全面、深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新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国家统编教材已经投入使用,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突出中华元素在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生产生活”,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上下工夫。

  “场景化”,即让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当代社会随处可见的环境中、行为处。对文化的接纳和情感,需要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太多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元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在地理空间上,加大力度对这些元素予以合理、恰当地运用。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文化的寻根,也是对家的寻找。在中国整体环境建设上,要站在建构中华民族之家的高度,进行理念和情感的把握与定位。建议突出中华元素在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如在公共空间、社区建设中更多采用“中国风”,空间、布局、设置上更多体现中国特色。用传统文化元素在空间、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持续唤起民族共同记忆,营造民族共同家园的氛围,培养、延续传统文化承载着的民族血脉情感。

  “生活化”,即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下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国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能成为奢侈品。只有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国民处处能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传统文化才能继续生根发芽,才能得到继承发展,才能更好滋养哺育华夏儿女。中央政府规定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人们在春节、元宵节逛庙会、花会或参加其他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有关部门举办如家风家教、道德楷模评比等,都有助于恢复传统庆典、礼仪,强化传统节庆的仪式感,促进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应该说,在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方面,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融入国民衣食住行方面做更多文章。比如,鼓励、引导企业,按照普通大众需要生产对路产品,特别是在产品形式、包装、设计等方面,要更多融入中国文化的品位、风格及特点;在国民消费含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中国品牌产品时,给予部分消费补贴;加强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产品购物节的关联等。

  要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

  “当代化”,即让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创新。要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与取向。文化需要结合当代社会变化,在发展和创新中继承。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着重推进的战略新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技术、文化产业兴盛提供的平台、可能,以及当下国民的文化兴趣、口味,丰富中华文化的面貌、内涵,拓展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融入。

  从“国学热”到传承家风家训,从掀起古诗词热潮的《中国古诗词大会》到重温书信文化的《见字如面》……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直是热门话题。围绕 “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推进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当代实践,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弘扬传统文化也要与时偕行      2018年07月16日
  • · 弘扬传统文化 要打破悲观论调      2018年07月10日
  • · 用传统文化赋能动漫      2018年07月09日
  • · 传统文化不妨“赶时髦”      2018年07月06日
  • ·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2018年06月21日
  • · 旅游为传统文化添活力      2018年06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着力优秀传统文化场景化生活化当代化

    2018-07-20 10:02 来源:文汇报

      全面、深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新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国家统编教材已经投入使用,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突出中华元素在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生产生活”,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上下工夫。

      “场景化”,即让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当代社会随处可见的环境中、行为处。对文化的接纳和情感,需要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太多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元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在地理空间上,加大力度对这些元素予以合理、恰当地运用。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文化的寻根,也是对家的寻找。在中国整体环境建设上,要站在建构中华民族之家的高度,进行理念和情感的把握与定位。建议突出中华元素在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如在公共空间、社区建设中更多采用“中国风”,空间、布局、设置上更多体现中国特色。用传统文化元素在空间、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持续唤起民族共同记忆,营造民族共同家园的氛围,培养、延续传统文化承载着的民族血脉情感。

      “生活化”,即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下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国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能成为奢侈品。只有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国民处处能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传统文化才能继续生根发芽,才能得到继承发展,才能更好滋养哺育华夏儿女。中央政府规定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人们在春节、元宵节逛庙会、花会或参加其他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有关部门举办如家风家教、道德楷模评比等,都有助于恢复传统庆典、礼仪,强化传统节庆的仪式感,促进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应该说,在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方面,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融入国民衣食住行方面做更多文章。比如,鼓励、引导企业,按照普通大众需要生产对路产品,特别是在产品形式、包装、设计等方面,要更多融入中国文化的品位、风格及特点;在国民消费含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中国品牌产品时,给予部分消费补贴;加强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产品购物节的关联等。

      要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

      “当代化”,即让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创新。要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与取向。文化需要结合当代社会变化,在发展和创新中继承。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着重推进的战略新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技术、文化产业兴盛提供的平台、可能,以及当下国民的文化兴趣、口味,丰富中华文化的面貌、内涵,拓展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融入。

      从“国学热”到传承家风家训,从掀起古诗词热潮的《中国古诗词大会》到重温书信文化的《见字如面》……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直是热门话题。围绕 “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推进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当代实践,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