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惠民舍得投入 免门票的5A景区怎样经营?

2018年07月19日 07:58    来源:人民日报    王慧敏

  原标题:浙江文化惠民舍得投入

  随着气温升高,浙江杭州西湖的荷花日前全面盛开,花期将持续到9月初。图为游客乘船在西湖断桥附近游览。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指导意见强调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今年重点国有景区门票降价要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重点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不少地方把门票当做一块“肥肉”。降低门票价格,那可是要放弃一大块利益啊!

  在如何对待“取”与“舍”方面,浙江的理念,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浙江人会做生意能挣钱,这是公认的。该挣的一分钱都不会漏,再难赚的钱也肯赚。一粒纽扣、一双袜子、一个打火机,利润只有几厘钱、一分钱,很多人硬是靠这个赚到了“第一桶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浙江那么多的“巨无霸”企业,就是这么来的。然而,一分钱都看在眼里的浙江人,该舍弃的——哪怕是大把好赚的大钱,也定会舍去。

  守着“聚宝盆”,却又不揾钱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苏东坡笔下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什么时候都让人流连忘返。拿它赚钱,手拿把攥。可是全国最早“拆墙透绿”“免费开放”的就是杭州。杭州景区,是全国第一个免门票的5A景区。

  不收门票,还湖于民,政府一年少收入几千万元呢!说实在的,这样的魄力,也不是哪个城市都有的!即使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国内绝大多数旅游景区不是依然靠门票收入维持吗?有的地方甚至隔几年一涨价!

  “作为本地人,我的节假日基本上是待在家里或去外地,把西湖留给全国人民!”这是杭州市民在网上的留言。杭州这么贴心,全国人民肯定不会辜负这番美意。去年国庆长假,全国各地1100多万人浩浩荡荡奔赴杭州,饱览“天堂”胜景,一家几口光门票就能省好几百元。

  游客省了门票钱,那杭州是不是亏了?恰恰相反,取消了西湖景点门票,却把整个杭州城变成了“全域旅游”的大景区。说出来吓你一跳:刚免门票的2002年,杭州旅游收入不到300亿元;到2017年,杭州旅游收入达到3041.3亿元,收入翻了10倍!

  “取”与“舍”关系的处理,实际上折射的是一个地方的施政理念。

  在浙江,不独杭州这样做,很多地方都争先恐后这么做:绍兴5A级景区鲁迅故里宣布免票,天台山5A级景区国清景区宣布免票……

  再透点内幕:浙江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呢!日前,浙江启动了“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省长袁家军绘出的蓝图是,把全省变成一个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式的大花园,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养眼、养肺、养胃、养脑、养心。

  敢为人先的浙江人,其实早已经闷声干了起来:启动“一村万树”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省每个行政村新植1万株树,目标是“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乡村,离不开人文元素。浙江把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的触角向人文领域拓展——修复古道。古道浓缩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寄托着人们的乡愁。省政府要求:参照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驿站”原则设置设施,将近2000公里长的古道沿线的古村落、古树名木、高山湿地、古建筑等自然文化遗产串联起来。

  专家这样分析:“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将把浙江名山大川、著名景点串珠成链,变盆景为风景,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让人民群众看见绿水青山、呼吸清新空气、吃得安全放心、在畅游山水意境中获得深层次美的享受。

  全省成了大花园,这对浙江旅游业将会是多大的促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是笃定的了!

  精神财富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的基石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杭州“拾荒老人”韦思浩?

  他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书桌旁,他有时会放些废品袋子,袋子总是干净整齐。因为近视,他总是把书本举起来凑近了看……老人认真看书的一幕,与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举措一起,在2014年感动了无数网友。

  社会发展,经济、文明是两翼。积累物质财富固然重要,精神财富更不可少。几年前,杭州市一位主要领导曾这样阐释:精神财富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整个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的基石。为了精神财富,宁可舍弃眼前的物质财富。

  杭州是国内最早实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和学习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之一。这些设施,即使乞丐、流浪汉和拾荒者也一样可以随便进入。唯一要求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大运河穿杭州城区而过。如果您到运河边漫步,会发现:运河沿岸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挂着“河畔书屋”牌子的小木屋,免费提供图书借阅等服务;运河上的漕舫船也满载书香,成为一个个免费“流动书吧”。39公里长的运河杭州段,成了39公里长的免费“学习长廊”。

  不独是运河沿岸,杭州的城市阳台、快速公交站、公园、社区,随处可见一座座“漂流书亭”。书亭没有钥匙,人们可以免费取一本书走,也可以带一本书来。201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看到“漂流书亭”后,称赞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有特点。

  有了杭州引领,浙江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将文化这台大戏唱得有声有色:

  宁波,提出打造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文明之都。抓手是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一人一艺”。政府提供场地、资金、政策扶持,发动全市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群众文艺团队、社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艺术普及。目前,全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机构已达150余家。

  温州,坐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书房”,已成为温州的文化符号。很多书房都是24小时开放,市民可以随时免费阅读。小巷里深夜亮起的灯光,给了市民多少温暖!

  嘉兴,则提倡“城乡前行肩并肩”,农民与市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拿借阅图书来说,城乡图书馆之间一卡通行,农民在村里的文化礼堂借书与市图书馆并无二致。

  尽管浙江财力普遍比较雄厚,但他们端着“金饭碗”不忘精打细算,这些基层文化场馆大多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过去单一传承宗族文化的祠堂,而今变成传播先进文化的殿堂。

  目前,浙江仅图书馆乡镇分馆就有894家、农村文化礼堂7851家,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形成。

  宽容、大气、文明的社会风气,不是靠钱堆起来的

  浙江的各种免费、各种舍弃,究竟为社会带来了什么?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公众参与。实行免费开放,吸引了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精神上的浸润。这种浸润,孕育出的是宽容、大气、文明的社会风气。

  礼让斑马线,已成为杭州的一张“文明名片”。您走到斑马线前,车流就像约好了似的等您通过。据交警部门监测,杭州公交车斑马线让行率高达99%。

  细心的游客还会发现:不少城市的红绿灯都高高在上悬挂在空中,而杭州的红绿灯却与人等高矗立在大地上,“平视”着提醒你过马路时何时驻足、何时通过。这是一位市领导听了游客建议后亲自做出的决定。这个细节,反映了这座城市对每个个体的尊重与关爱。

  这样的温馨场面,杭州比比皆是:在十字路口等待通过时,你的头顶上有遮阳遮雨棚,你可以安心地整理一下被雨淋湿的头发;在杭州景区的游步道上,一年四季都会有志愿者在默默养护石阶;在中山北路屏风街路口,全国道德模范孔胜东每周六固定在这里为市民免费修车;在建国中路,一到早上10点,顾大伯的免费凉茶摊就开张了……

  您听说过杭州的“最美妈妈”吗?一个女童从10楼坠落,市民吴菊萍没有丝毫犹豫,用纤弱的双臂接住了孩子!您可知杭州的“最美司机”?杭州长运公司的司机吴斌在开车途中被一块飞入车中的铁块刺入腹部。他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倒下,乘客安全至上……

  在杭州,“最美”早已从“盆景”变成了“风景”。仅下城区的朝晖街道自2012年以来就涌现出了60余位“最美”。之前说起杭州,人们会说:西湖美!现在说起杭州,人们会说:这里的人更美。

  岂止是杭州,如今的浙江,处处撒播着文明的因子:

  玉环“诚信老爹”王小先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为偿还儿子去世前的欠款,82岁的他扫地、种地、卖菜,一人干着三份活,努力7年多,终于分文不少还清46万元。

  十年前的一次献血,让台州临海姑娘赵敏芬把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即骨髓)资料留在了中华骨髓库。十年后,一个求助电话打来,原来赵敏芬的造血干细胞和河北的一名2岁的白血病男孩匹配。她毫不犹豫走向病房。

  在常山,一位名叫傅珍芳的农村残疾妇女,从2011年开始坚持义务为敬老院的老人缝制过冬棉鞋,至今已送出6000多双,花掉了近20万元的“养老钱”。

  在海宁,政府发起“河小二”助力治理劣Ⅴ类水志愿服务活动,招150名志愿者,信息发出,名额全部被“秒杀”。

  连企业也把无私奉献当作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嘉兴,从2007年开始就活跃着一支以红船命名的电力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帮助社区孤寡老人,免费为他们提供电力维修。而今,浙江电力公司这样的服务队已发展到363支。在诸暨的上市公司富润集团,一条厂训人人耳熟能详——“我为你,你为他,人人为富润,富润为大家,大家为国家。”这家企业,几年来已累计捐款上万人次。

  ……

  “多读书本,不忘根本;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这是群众对浙江“以文化人”的朴素赞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浙江文化惠民舍得投入 免门票的5A景区怎样经营?

2018-07-19 07:58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