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村落的“文艺复兴”
——福建屏南县文创产业引领让传统村落变身时尚之乡
龙潭村一角。
农妇在村中写生创作。
残疾人沈明辉有了自己的画室。
高蓉蓉文创卡通作品《屋顶上的少女》。
古村里的文艺夜生活。本报记者程天赐/图
这是一个城市人寻梦田园,乡村也在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的年代。
奇迹随着古村文创而诞生——
80岁的农妇参加油画培训后,青春焕发,文化创富,成为网红。贫困户、残疾人通过参与文创,就地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农民创客,拥有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过上了自信体面的生活。
曾经人去楼空、韶华不再的古村落,一时间群贤毕至,蓬荜生辉,由文化创意引领成为时尚之乡、新生活方式的策源地。溪声伴月,田园野趣,淳朴乡亲,古老戏曲,杂以外来新村民开设的书吧、咖啡屋、美术馆、音乐沙龙、文创民宿,以及前来研学旅游、画画写生、休闲度假的络绎客流,古村落迎来多年未有之繁华!
近年来,地处闽东深山区的福建省屏南县立足古村落集群优势,引进扶持“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植入传统村落,发展村落文创产业,引来大量外来的艺术家入驻古村,形成新业态、新生活方式,探索走出“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落+互联网”的乡村复兴之路。村庄热闹了,村民回归了,一度凋敝的村落在文创引擎下焕发新的生机。
一群被艺术改变命运的农民
作为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林正碌和他的团队是屏南县首批引进的文创人才。2015年4月,林正碌团队率先在甘棠乡漈下村建立文创试点,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上至八旬老妪,下至七岁孩童,油画创作蔚然成风。村民真诚质朴的作品,通过微信朋友圈和慕名而来的游客卖向世界各地。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林正碌独特的艺术观。他主张跳过素描学习,从心理学入手,引导人们观察世界、开启绘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把画布填满,就算完成了作品。这颠覆了艺术学院派单一的造型语言手段。
“只要七天,让零基础的人变成画家。”林正碌令人难以置信地做到了。在当地培育了残疾人沈明辉、杨发旺、薛美兰、陈秀琼,村民甘玉彤、高金美、黄余清、陈祥李等一批农民画家典型。
画画,让这些村民对平日里熟视无睹的生活,换了一种观察的角度,多了一层特别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专业画家的眼里显得纯粹且珍贵。
前不久,短视频《“油画大师”——高奶奶》火爆网络,主人公就是84岁的漈下村民高金美。当初林正碌开始教村民绘画时,她还不好意思参与。高金美说:“前年农历三月,我又去看他们画画。林老师见到我,就问‘您要不要学啊?’我连忙摇头,哎哟,我怎么能学得来,从小没读过书,不识字,画画,多难的事情啊。”
但是,在林老师的不断“怂恿”下,高奶奶还是忐忑地坐在了画布前,画下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笔油画。
“刚开始我还害羞,只敢偷偷躲在家里画。”而现在,她每天早晨七八点就会来到雨廊画画,在外人面前也淡定自如,一画就是一整天。“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也没有参考。就是画得开心嘛。”
老人学会了在自己的画作上签名,还学会了普通话,能用普通话与游客交流。她的画作取材家乡、色彩热烈、风格率性质朴,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画都是被外面来玩的人买去,有400元的,也有200元的。”高奶奶已有一百多幅画出售。“我无所谓画卖不卖得出去,卖掉了,开心;卖不出去,就自己留着看,也开心。”现在的她像孩子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对万物都充满了热情。
公益艺术教育让当地残障人士获得了新生。饱受脑瘫病症之苦、曾做过流浪儿的杨发旺跟随林正碌学习画画后,如今不但画得一手好画,还学会了通过微信聊天、朋友圈等进行宣传、售卖、收款、发快递,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90后的沈明辉患有侏儒症,开始画画之前,他以卖气球为生。2015年11月,通过残联介绍,他开始在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学习油画。内心充满兴奋和好奇的他画下了自己的处女作——《远山》。他感到,绘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愿意一直去画。”他在绘画中探寻自己:“一张画就是你的那个世界。你想要怎么去创造,怎么让它变得更美好,这就是你的选择。”
经过学习和练习,沈明辉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他擅长用规则、细小的彩点展现物体形象,画出想象的精彩与厚重。2017年他的作品还参加了法国里昂双年展。
林正碌说,文创产业的先进性在于,它能够让看似落后的地方、弱势的群体变成有作为,树立起文化自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艺术教育,使生命的可能性尤其是创造力和人文情怀得以绽放。
漈下村半年的试点,村民从质疑、观望到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他们开始拥抱互联网,开拓了视野,增加了收入,有的整修古宅,开设了艺术空间。周边及全国各地地寻求艺术梦想的人们闻风而至。这让文创激活古村、艺术唤醒乡土成为可能。
屏南县持续发力推动,在距离5A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5公里的双溪镇设立文化创意基地——安泰艺术城,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目前,已接待国内外驻学人员2万多人。上万名画友到各村落体验。全县开起了60多家农民画廊和50多家乡村文创民宿。
一套文创改变乡村的“组合拳”
屏南县山奇水秀,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5个,省级传统村落20多个,其中3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境内现存古廊桥56座;四平戏、平讲戏、木拱廊桥建造技艺、红曲米酒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彩。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空心村”不断涌现。距屏南县城40公里的熙岭乡龙潭村就是一个缩影。两年前,这个户籍人口1400人的行政村仅剩不足200人常住。当地的学校办不起来了,古村民居逐渐衰败废弃。
2017年5月,龙潭村文创助推乡村复兴项目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开展村民艺术普及教育,同时修缮古村,引进外来精英。
“这三个组合拳联合起来,就可以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形成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硅谷’、优质生活社区,使美丽宜居古村成为优越于城市的新的创业空间。”林正碌说。
龙潭村首批选送了30多位“文创种子”到双溪古镇安泰艺术城接受“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在学会画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外来人的相处与沟通。
如今,村里受过绘画培训的村民有近百人。在龙潭村新落成的艺术教育中心,每天下午绘画大厅总是挤满了人,在画布上展示家乡的美成为不少村民的习惯。以艺术创作为纽带,新老村民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实施乡村提升工程。将古村落房屋重新装修设计、接入水电、加固危房。着手建设公益美术馆、非遗博物馆、音乐厅、文化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进行环境整治。村里修起了木长廊,长廊两侧挂上红灯笼。以乡村提升工程吸引人。
创新投融资机制。引进外面的人来认领古民居,出资修复房子。实行由村委会与古民居户主签订15年期限租赁合同,“文创移民”再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由“文创移民”出资,村委会代租代建的模式,破解传统村落“保”与“用”难题。这一创新机制让外来人可以放心常驻。
复办龙潭小学。教育是乡村的希望,唯有教育的兴盛,才有乡村的明天。2017年秋,龙潭小学复办了多个年级,从原有1名老师2个班6名学生,到现有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5个班28名学生,北京、浙江、武汉等地多名学生转学到龙潭。村小的复办,对“文创移民”和本地村民来说都是“定心丸”,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需要。
沉寂多年的龙潭古村,又响起锯木头、凿大梁的木工活的声音。几十名工匠加班加点,建雨廊、修古厝……村支书陈教弟忙得没时间接受采访,他说,最多时,村里有40多处工地同时开工,需要他来安排调度人工。
古村改造、整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采用本地材料和工艺。走心的设计,让每幢老宅传统而又灵动。充足的采光、通透的空间、时尚的灯具赋予老宅重生般的朝气蓬勃。每幢老屋都成为了一件作品,成为人人“争抢”的对象。
而龙潭村也在规划着她的未来,有选择地接受中青年“新村民”。他们开始珍惜有限的宝贵资源,明白第一批的外来“文创新村民”直接影响着龙潭的未来。在双向选择中,来自上海、北京、深圳、江西、湖北、香港等地的数十位艺术家、创客入驻龙潭,开起了咖啡屋、酒吧、书屋、设计室、艺术空间、文创民宿、少儿游学培训基地等。
因为文创,古村被赋予新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吸引国内外文化艺术爱好者前来学习艺术创作并感受传统文化,带动古村新的体验旅游。原先外出的村民开始回流,办起农家乐,种植有机蔬菜水果,恢复四平戏剧团等。龙潭村人气渐旺,从文创前不足200人到现在的450余人。
一种新生活方式的拓展体验
来自江西的曾伟,一直在寻找梦中的桃花源,他第一眼见到龙潭村,就确定了这里是他想要找的感觉。“这里的溪水接近上游源头,民居极富特色,古画般的感觉竟然在人居环境中出现。”曾伟租下一幢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改造成以读书为主题的自用+分享的生活空间——龙潭“随喜书屋”。平台上开展读书、品茶、观影、音乐会、诗歌朗诵、本地文化主题分享会等活动,提供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引导。
曾伟在朋友圈展示分享这种别样的优质生活方式,开发出的文创产品也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分享生活方式中随之推销出去。去年冬天,他看到村边满树的柿子无人采摘,便向村民定购柿子干,并亲自参与,分享采摘、制作过程,实现销售1000多斤。他还将龙潭黄酒等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往外推销。如今他和村民们成了好朋友,附近的村民每天也会到这位新移民的家里喝茶、看书、听音乐、一起唱四平戏。
曾伟的同乡胡文亮的“静轩文化艺术空间”也已对外开放,成为龙潭一景。这里将作为高端人才驻留、创作,小朋友游学、接受自然教育、审美培养的平台。
Jack是香港建筑设计师,龙潭贪生咖啡屋的主人。他原本计划和朋友在上海开设第二家公司,但是没想到被龙潭村改变了计划,一行五人,成为了龙潭村的第一批“新村民”。“我是去年来屏南找朋友的时候被龙潭的美景吸引,就决定留下来。”Jack说,当时他一口气租下了两栋古屋,一幢用于咖啡屋经营,一幢用作自住和工作室——“在这里做设计,发给客户,效果是一样的。”妻子小梦则在龙潭小学支教。夫妻俩就这样在龙潭安了家,开始了古村生活。
何素珍从北京来到龙潭村,投资30多万元将已经废弃十年的龙潭村17号老院落,改造成很有品位的文创民宿——“悠然之家”。
她和村民一起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油画,边画画边经营民宿,在龙潭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问她为什么不住北京的别墅,而是住到了屏南乡下的民居?她说,北京的别墅是封闭的,而这里是开放的,邻里之间是连接的。现在她接触的圈子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在龙潭,像他们这样的人被称为“新村民”。他们大多在城市里有自己的事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他们乐于追逐艺术梦想,拓展新的生活可能性。他们往来城市和农村之间,尊重山里的风俗,和村民彼此和谐相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悠然自得,也从乡间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底气。
音乐人王右,创作了100多首吟咏龙潭风土人情和古村生活的俳句,结集《龙潭诗札》。
来自上海的“90后”支教老师高蓉蓉,业余时间创作了一系列古村题材的卡通漫画——一位时尚的姑娘出现在古村的各个景点:水车旁、廊桥边、房子中、院子里。她将摄影与漫画融合,虚拟和写实结合,时尚跟乡土相映成趣,产生神奇的视觉效果。其中一幅作品画的是一位穿着粉红色连衣裙微笑着的女孩倚靠在古宅斑驳的石墙边,调皮地探出头来,好像正在玩捉迷藏。
这组卡通作品上传到微博后获得了数十万的浏览量。一位在外打拼的村民看到后惊喜地留言:“这是我的老家吗?好诗意啊!”高蓉蓉说:“古村并不落后,漫画也是古村的新生活方式之一。很高兴大家能通过我的作品了解古村的美。”
尽管远离城市,高蓉蓉觉得村里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因为大多数新村民都是年轻人,多才多艺,除了观点碰撞,音乐人还会定期在清吧里现场表演。
同样爱画画的泉州姑娘张小燕说:“扎根龙潭的新村民来自五湖四海,有诗人、作家、音乐家、设计师……如果说来的都是艺术家,那么用这三个字来形容龙潭老村民也是恰到好处:唱戏、酿酒、木工、竹编、画画……在这里,人人都是艺术家。”
村文书陈子瓣说,以前村里一到夜晚就比较冷清,现在晚上灯火通明。
陈子瓣的儿子陈忠业也有同感:“村里404人的微信大群每天都非常活跃。有时候,我晚上熬到很晚,看传到群里的村里视频。”陈忠业是一名在福州工作的平面设计师。看到村里这么大的变化,他非常激动。他和同在福州工作的发小,都在考虑回乡创业。“现在这么多艺术家过来了,家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
文创复兴古村落带来的启示
以文化创意带动乡村发展的模式已在屏南县的多点推广。
屏南县相继出台《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每年安排专项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
一粒粒“文创种子”催生出乡村嬗变的新气象;一个个古村拂去蒙尘,重放异彩。
在田园诗境的厦地村,著名艺术批评家程美信牵头实施“人人都是电影家”公益教学,开展电影培训、古村摄影、写生等活动。厦地古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影像创作基地。
在有竹编传统的前洋村,复旦大学张勇教授团队修缮恢复古民居,开辟竹编、陶瓷博物馆,邀请印尼、美国的竹编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大型竹编装置艺术品,推动竹艺复兴,打造“竹韵前洋”。
在木拱廊桥著称的棠口村,中国美术学院在此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天津泰达文创团队利用老建筑创办艺术馆和培训基地,并争取到国家文化力科技创新生态园项目落地。
四坪村、芳院村等古村落也通过“高位嫁接”引入文创团队、专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业态……
在引进人才团队的村落驻创活动和公益情怀影响下,一批外地高素质的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也涌向屏南乡村,或参与策划文化节、民俗体验活动,或到村级教学点开展支教,或致力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屏南乡村振兴众人拾柴火焰高。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古村+村民+互联网’的格局,十几个村形成不同的业态,用文化创意转化到文化创收,从而实现文化创业,最终是文化创富来助推我们的乡村振兴。去年屏南县接待乡村游游客40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1亿元,分别比前年增长21.6%、31.7%。”屏南县政协主席、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发展项目指挥部第一副指挥长周芬芳说。
2017年9月,屏南县摘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县”殊荣。
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风生水起的实践,带给人们思考和启示:
在互联网、电商、物流和自媒体发达的新经济时代,传统地缘优势被突破。不论身处哪里,都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或输出自己创造的价值,大家是同步的。广大农村在新经济面前,和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乡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文化创意产业是创造“精神性的满足和有趣的打动”的文化经济。随着农业功能、乡村价值的再发现,深厚人文底蕴的传统村落成为文创的热土,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安逸的生活方式的空间。
以文化创意来发展偏远山区的新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其本质就是做好两种“激活”:一是每个人的个体价值被激活。包括激活农民的个性、情怀和创造力,让农民创造、生产出充满个性与人文情怀的艺术产品和土特产品,并懂得利用自媒体营销;二是偏僻地区的地理价值被激活。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被忽视的乡村人文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价值,吸引更多城市精英来古村创业、乐享新的生活方式,也通过艺术家的思维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让村民看到希望,共同发展。
当乡村也可以“活”出精彩,当人与家园都是宝贵财富的时候,人们就乐于往乡村跑。这样,美丽乡村就能够成为优越于城市的新的创业空间,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容器。当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休闲、创造相统一时,内心自由、充实、愉悦,就一定会创造出新的价值,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屏南的文创实践,为乡村的繁荣复兴提供了一个样本,值得广大乡村建设者学习、借鉴,因地制宜,设计各地乡村振兴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