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持花篮,一手轻捻花枝的花神芙罗拉,身着色泽鲜艳华丽、质地轻柔飘逸的丝绸,衣袂随风飘动,微微回首,尽显曼妙妩媚的身姿。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上,这个发现于庞贝古城中的美丽背影,在展厅伊始,就将观众的目光拉回到那条承载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同时亮相的还有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作品《诸神之宴》、乔托名作《圣史蒂芬》、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倪瓒《水竹居图》……来自意大利21家博物馆和中国17家博物馆的200余件套文物珍品,以中西方文物对比展示的全新视角、跨文化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呈现“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的千年史诗,更从一个特殊视角审视中国艺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展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分为大漠之舟、跨越七海、帝国剪影、凤凰西行、丝绸之梦和世界交融六个单元,将展至8月19日,是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与国内博物馆合作中数量最多、文物最丰富的展览之一。
中西方文物对比呈现千年丝路盛景
进入展览第一单元“大漠之舟”,东汉三羊钮铜酒樽和承自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古罗马青铜遥相呼应;古埃及人抵御“恶眼”邪恶力量的护身符蜻蜓眼式玻璃珠,由楚国人据自己的审美再创作,用几何纹饰间隔同心圆纹饰,成为更倾向于装饰功能的战国蜻蜓眼玻璃珠;花神芙罗拉的衣服,与湖南马王堆出土的那件薄如蝉翼的衣服相似……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着中国与欧洲的古代贸易要道,犹如沙海上的行舟,把东西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这两个代表古代文明最高成就的伟大古国,从对彼此茫茫然一无所知,到偶然、零星地跨越千山万水相遇,在青铜、玻璃、丝绸等遗存上,留下了彼此交流的痕迹。
“这种痕迹十分不明显,却又颇为引人注目,令人思考。”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近年来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大量史料和学术成果,此次特别以中西文物对比展示的全新视角,向观众再次呈现“丝绸之路”的历史,诠释千年丝路盛景。
此次展出的1934年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彩绣云纹香囊,在深香色绨面上以红、黄、绿色丝线绣出花朵纹及变形云纹,索绣且针脚整齐,在有花纹处索辫盘旋密集,不露空白,展现出相当熟练的绣工。这与意大利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所藏的阿弗洛狄忒大理石雕像中飘舞的衣纹形成鲜明的对照,呈现出早期丝绸之路的多样故事。
卢沟桥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这次展出的一幅绘制于15世纪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地图《弗拉·毛罗世界地图》,描绘了当时世界上数千个地理位置,地图中最繁华之地是左下角靠近伊甸园的中国和元大都,还描绘着卢沟桥。而同时展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画《卢沟运筏图》,画面中央那座十一拱桥和望柱上雕刻的石狮,与卢沟桥今貌基本一致。
“帝国剪影”中展出的故宫博物院的重量级展品四幅《元代后妃太子像册》,融合中国传统与域外风格,平王诺木干戴皮制暖帽,雅克特古思太子戴七宝重顶冠,两位皇后头戴姑姑冠,袍服襟缘为元代御用纳石失风格织金锦。而在《三王来拜》等多件15世纪的油画作品中,观众还能发现典型的中国蒙古族人形象,戴有尖帽、分叉胡须和细长眼睛的形象特征能够明显辨认。
东西方文物对比陈列的展览思路,源于李军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工作时参观的《明——中国家具的黄金时代》,在开篇处对比展示了一件明式家具与一件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欧洲家具。“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跨文化交流,也逐渐认识到‘丝绸之路’实际上是欧亚之间的一条历史悠久的大动脉,有无数人来往于此,沟通着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他说。
揭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千年史诗
“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和罗盘传播到欧洲,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航海的发展,也开启了海上的‘丝绸之路’,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从‘四海’扩大到了‘七海’。马可·波罗等往来于欧亚大陆两端的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使东西方文化交流更深入,而且这种交流和影响是双向性的。”李军说,希望通过西方视野下的东方,东方文化遗存中的西方元素,共同讲述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交流。
展出的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珍品《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瓷壶》,瓶体以贴花技术装饰,用西亚风格图案,表现外域女子婆娑起舞之态,外部安置以双系,便于携带,则是为了迎合西亚市场需求的设计。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残骸同时展出,“黑石”号采用了南方较常见的单轨缝合帆船制造技术,船上发现了大批专供外销的长沙窑瓷器,并带有阿拉伯文、骑士、胡人吹笛、椰枣纹等颇具异域情调的装饰。
源源不断流入欧洲的青花瓷也勾起人们好奇之心,以美第奇软瓷为代表的青花仿制品应运而生。意大利那不勒斯马提纳公爵博物馆藏的“美第奇软瓷罐”,呈“凸”字形口沿,束颈,鼓腹,圈足,把手为弯曲蛇神状,蓝色缠枝莲纹与半透明玻璃釉呈现出一种白地蓝花的效果,明显模仿中国青花瓷。
李军说,虽然马可·波罗的身份和史实仍存争议,但展出的马可·波罗的遗嘱等为此提供了相关实物证据。马可·波罗成为蒙元时期到达中国的无数欧洲探险家的代名词,展览列举文献记载确切人名的意大利旅行者就有20多位。他们向西方带去了东方元素,他们带来的西方科技、数学、世界新发现等也在中国留下印记。
“世界交融”展示的故宫博物院的石彩绘鬼子母像、象牙雕抱子侍女像、白釉送子观音像,显现着东西方跨文化交流。如石彩绘鬼子母像为五代时期的作品,鬼子母传说来自印度,而在这件雕塑中,鬼子母着襦服、挽高髻,面相、衣着均已完全中国化。并列对比展出的“明代新会木美人”与《加百列和她的妹妹》《沐浴中的女人》,用六位有着相似面容与发饰的美人形象,生动讲述了西方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东渐的过程。
“丝绸之路历经千载、横跨欧亚、汇通中西文明,早在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就已经成为东西方之间经贸文化往来的重要桥梁,宋元时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西方之间都在繁荣发达的经贸文化往来中相互学习,互利共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
世界多元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共同创造了跨文化的文艺复兴
“最近20年来,学界普遍认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起源于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复兴,同时独立开创了现代文明新纪元的传统观念,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新证据、新研究的挑战。” 李军表示,该展览探讨问题的角度,不仅从以往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入手,更是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审视中国艺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展览呈现极为丰富和充分的证据链条,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开端,既是一个与丝绸的引进、消费、模仿和再创造同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延长线上的故事;是世界多元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共同创造了本质上是跨文化的文艺复兴,从而开启了现代世界的新纪元。
此次展览一开篇就发出了“文艺复兴,源自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复兴,同时独立开创了现代文明新纪元,事实果真如此吗?”的疑问。后续所有的单元设计与展品选择,都始终遵循着学术研究的方式,通过东西方文物的对比,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庞贝壁画《花神芙罗拉》完成于公元1世纪甚至更早,反映了丝绸运抵罗马的事实。但是这个罗马还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
为此,展览把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贝利尼和提香绘制的油画复制品《诸神之宴》与中国元明的青花瓷器对比展出,东西方互为镜像。油画描绘了阿波罗等诸神林间宴饮的场景,林中仙女宁芙手持和地上放置的器皿饰纹,与明代瓷碗上的缠枝莲纹相像,是明代青花瓷,左边萨提尔头顶的则是仿中国青花的意大利陶瓷。很明显,它们已经将文艺复兴与“丝绸之路”联系在了一起。
“丝绸之梦”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的丝绸和卷轴画,对于西方服饰纹样和绘画艺术的影响。丝绸成为教皇的收藏,更是文艺复兴艺术大师们笔下的母题,无论是丝绸中莲花、凤凰等纹饰,还是丝绸作为“补子”的用途,都引起西方人的效仿。。
以安布罗乔·洛伦采蒂在锡耶纳“九人厅”的壁画《好政府的寓言》与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构图形式颇为相似,均以城门为隔分割为城内和城外的空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好政府的寓言》的城外部分的打谷的场景和元代忽哥赤版本的《耕稼图》耕图部分的农民的打谷场景几乎一模一样,连一侧啄食的鸡都雷同。
“通过这个时期丝绸纹样中的动物、补子和以丝绸为载体的一些艺术品如风景画,观众可以看到丝绸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物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李军说,13至16世纪是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时期,也是西方开启现代世界新纪元的时刻。此次展览呈现文艺复兴与“丝绸之路”内在的联系,也就是展览的名字“无问西东”包含的意思,构成了全球学术界这一新思潮的最新一波浪潮。“无问西东,只求真实”,希望整个展览能够揭示一个人类文明的真相,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视角,引起大家的思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