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黔两地一家亲 文化扶贫春雨行

2018年06月28日 08: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雪娟

  原标题:川黔两地一家亲 文化扶贫春雨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重大节日。2018年的端午节,对贵州和四川两地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6月16日至19日,来自四川的文化志愿者分赴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江口县等地,带去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这其中,既有原汁原味的巴蜀综艺表演“大舞台”活动,又有关于戏曲普及、巴蜀画派传承创新等艺术“大讲堂”,还有代表四川书画艺术水准的知名作品“大展台”,这些活动促进了川黔两地的文化交流。

  艺术创作交流备受欢迎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6月16日清晨5时许,四川文化志愿者一行来到贵州省铜仁市。贵州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仅铜仁市就聚居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羌族等29个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铜仁,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古朴粗犷的苗家四面鼓、惊险奇绝的苗族绝技绝活……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瑰宝,激发着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惊艳着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当日稍事休息后,不顾旅途劳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罗大春就作了“戏曲曲艺知识普及”专题讲座,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的师生进行戏曲培训、辅导。“大讲堂”现场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教程,让大家受益匪浅。当日,在贵州傩文化博物馆举行的四川省诗书画院写生作品展“大展台”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文艺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据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薛磊介绍,此次展览作品为四川省诗书画院的12名书画家写生交流的精品,共计48件,作品涵盖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展出作品充分体现了书画家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艺术创作精神。

  调集优质资源文化惠民

  6月16日晚,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座无虚席,可容纳1000余人的礼堂坐得满满当当,由铜仁市文化馆带来的京剧《我是铜仁人》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川剧特技《变脸》神奇多变,精彩绝伦。四川车灯《锦绣大地》、琵琶与中阮《新十面埋伏》、四川清音《古蜀风流》《桑叶天下》、四川盘子《春光好》、四川扬琴《一路锦绣》悉数亮相,植根巴山蜀水的四川曲艺,唱响全场,为千余名铜仁观众展示了非遗项目的风采。

  伴随着悠扬的乐声,川北大木偶登上了舞台。只见大木偶身姿柔美,栩栩如生,仿如真人一般。表演者陈建军操纵着高1.8米、重20多斤的大木偶,挥舞长绸,随着《梁祝》悠扬的音乐起舞,舞姿蹁跹,画面唯美动人,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由巴中市平昌县文化馆表演的《追梦》,对川东北地区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铰子进行创新性改编,节奏欢快、舞姿灵活,高亢嘹亮的乐声令人为之振奋,印象深刻。

  据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院长沈军介绍,参与“大舞台”演出的节目,具有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大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了让优秀的文化产品惠及群众、服务百姓,此次不仅准备了专业院团的节目,还调集了在国内屡屡获奖的优秀群众文化节目,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元素,说唱兼备、雅俗共赏。据称,这也是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第一次调集全省优质演出资源赴外地开展“春雨工程”文化交流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端午节前夕,四川文化志愿者来到铜仁市思南县。思南位于铜仁市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心地带,素有“黔中首郡 乌江明珠”之称。只见绿水青山,山水相映,清幽的乌江河水中,龙舟赛、游泳比赛、水上飞人……传统节日的氛围十分浓郁。

  6月17日晚,四川文化志愿者来到铜仁市思南县第六中学礼堂。演出次第进行,当融入小品元素的四川金钱板《耙耳朵》登场时,现场沸腾了。诙谐幽默的语言,出神入化的演出,赢得了现场阵阵喝彩,笑声不断。川黔两地地域相邻、文化相通,原汁原味的川话演出,当地观众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四川知名笑星“矮冬瓜”林晓东将原剧本中的“府南河”改成了当地人熟悉的“乌江河”,十分亲切。

  演出开始前,思南县第六中学高一四班的付荣和同学们一样,穿着整洁的校服,好奇地张望着,期待着近距离接触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演出结束后,付荣兴奋地跟同学们讨论起来,“我以前觉得曲艺和戏曲都很枯燥,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采访中,不少同学都表示,演出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开阔了视野。一次真诚的演出,一次“面对面”的接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

  “在思南,吃的有文化,看的有文化,听的有文化,用的还有文化。”演出开始前,在思南县开展的座谈会上,当地县委、县政府和文化系统有关人员详细介绍了思南的多元文化,并从当地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到文化旅游的融合规划,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表达,同四川省文化志愿者进行了广泛交流。在与会的四川文化志愿者看来,此次交流,无异在说着“家乡人、家乡事和家乡话”,文化的力量超越了行政区划,沟通无比畅快愉悦。会上还透露,四川目前正在研究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方案,希望能共同助力区域文化联动发展。

  川黔文化交流新的起点

  2018年“春雨工程”四川文化志愿者贵州行系列文化活动由四川省文化厅、贵州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四川省诗书画院、贵州省铜仁市人民政府、铜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端午假期,主办方通过举办精品荟萃的“大展演”和“大展台”、赠送精品图集画册及画家笔会、交流座谈会、艺术“大讲堂”等形式开展了此次系列文化活动,为当地送上丰富的文化大餐。

  “夏至宾朋至,黔蜀一家亲。曲艺和明月,春晖耀乡民。”贵州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黎盛翔感慨地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精彩纷呈,四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川黔两地毗邻,自古至今,两地无论在生产生活,还是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着紧密联系。他期待,能早日为四川人民送去清凉的“多彩贵州风”,将来,两地还可以在川黔土家族、苗族文化研究,川黔古盐道遗产体系协同保护与开发,川黔渝区域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为两地文化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赵红川看来,此次四川文化志愿者贵州行活动将是川黔文化交流新的起点,希望四川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认真学习借鉴贵州在公共文化建设、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加强两省文化行业的交流合作,全面分享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成果。他表示,期待能与贵州文化部门在建设文化强省以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开展深度合作,取得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丰硕成果,共创川黔两省文化繁荣兴盛的美好明天。

  坚持传承不忘创新发展 文化交流带来发展契机

  沈 军

  文化传承不是将丰富的史料放在博物馆里,而是要在百姓中流传,让人民群众真正喜欢。所以,曲艺若没有活力、张力、震撼力,就没有了表现力和生命力。

  中华曲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在曲艺传承的路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毋庸置疑的是,根植于四川曲艺土壤是四川曲艺人创作的基础,而向外拓展、对外交流,又有利于广泛汲取养料、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和观众审美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转化创新,改进曲艺创作表演形式,创新曲艺传播方式,开拓曲艺艺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研究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扬琴传承基地。历经半个世纪,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培养和荟萃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老、中、青艺术家,主要传承、表演和研究包括清音、扬琴、竹琴、金钱板、谐剧等10余个国家级和四川省级非遗项目,以及小品、散打评书、民族声乐、民族器乐、四川方言剧、四川曲剧等艺术形式。

  曲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规范道德行为、赞颂公平正义、引领社会风尚、激励人们奋斗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将继续以“春雨工程”等文化交流活动为契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推动四川曲艺事业繁荣发展,为曲艺界乃至文艺界贡献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懈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川黔两地一家亲 文化扶贫春雨行

2018-06-28 08: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